石墨烯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抗菌和环境耐药基因清除作用研究

来源 :军事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j30fj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当前,抗生素对于感染性疾病临床治疗以及畜牧业获得健康、高产的农畜产品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致使其在临床及畜牧、水产业中被大量使用甚至滥用。大量使用的抗菌制剂排放到环境中,对细菌施加选择压力,诱导抗生素耐药基因不断产生。抗生素耐药基因在各种环境介质中广泛存在,加剧了细菌耐药性传播扩散,在水体、土壤、物体表面以及空气等多种环境介质中均已检测到抗生素耐药基因,其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环境污染。环境抗生素耐药基因很难被有效清除,经水厂处理后的水中仍可检测到相当数量(103-105拷贝/m L)残留,常用的含氯消毒剂对其清除率仅为20%-60%。同时,现有杀菌手段在杀灭耐药菌时,会加剧抗生素耐药基因的传播扩散,细菌耐药问题也导致抗生素效力不断降低,用量不断增加,形成恶性循环。随着纳米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得到广泛研究与应用,当前已成为一个新的、极具吸引力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外研究报道,多单独关注纳米材料抗菌性或对耐药基因清除能力,少有同时抗菌和清除耐药基因的方法或材料。本研究的目的是研制兼具抗菌和清除耐药基因性能的新型石墨烯基纳米复合材料,为目前细菌耐药和抗生素耐药基因环境扩散问题提供技术参考。研究方法和结果本研究的第一部分,利用氧化石墨烯(GO)纳米材料优异的载体特性,通过功能化修饰接枝聚乙烯亚胺(PEI)并在微波辐照下负载纳米银颗粒,合成氧化石墨烯-银(GO-Ag)和氧化石墨烯-聚乙烯亚胺-银(GO-PEI-Ag)石墨烯基纳米复合材料使用Zeta电位-纳米粒度分析仪、紫外分光光度计、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纳米材料进行了系统表征。结果表明以GO和GO-PEI作为反应底物材料载体,在微波辐照下通过原位还原负载Ag NPs,成功合成了GO-Ag和GO-PEI-Ag两种纳米复合材料,且GO-PEI-Ag在纯水、0.9%的生理盐水、PBS缓冲液和DMEM培养基等生理溶液中均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合成的GO-PEI-Ag纳米复合材料粒径为139±78.9 nm,电位为40.45±0.72 m V,电镜观察为单层片状结构,较高的正电性提升了GO-PEI-Ag对带负电性病原菌及耐药基因静电吸附效率。本研究的第二部分,通过测定GO、GO-Ag、GO-PEI-Ag纳米材料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ATCC29213、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大肠杆菌标准菌株ATCC25922、含耐药基因blaNDM-1的大肠杆菌、含耐药基因mcr-1的大肠杆菌、枯草杆菌ATCC9372、炭疽杆菌减毒株分别作用2.5小时后的最低抑菌浓度,优化纳米材料的使用浓度,评价其抗菌效果能力,并推测分析抗菌机制。通过纳米复合材料抗菌性能评价,GO-Ag和GO-PEI-Ag在10(?)g/m L浓度以上时,对大肠杆菌标准菌株、含耐药基因blaNDM-1的大肠杆菌、含耐药基因mcr-1的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炭疽杆菌减毒株的抗菌效率达到100%,GO-Ag在10(?)g/m L浓度以上时对金葡菌标准菌株、耐甲氧西林金葡菌的抗菌效率高于84%,GO-PEI-Ag在10(?)g/m L浓度以上对该两种细菌抗菌效率高于97%,本研究所合成的GO-PEI-Ag石墨烯基纳米复合材料抗菌效果显著。本研究的第三部分,在实验室条件下,构建了模拟环境耐药基因体系,从沙门氏菌耐药菌中提取质粒耐药基因mcr-1和耐药基因arr-3、从大肠杆菌耐药菌中提取质粒耐药基因blaNDM-1和耐药基因mph(A),通过测定200(?)g/m L、20(?)g/m L、2(?)g/m L三种不同浓度的GO、GO-Ag、GO-PEI-Ag纳米材料,与四种初始浓度均为20(?)g/m L的耐药基因mcr-1、arr-3、blaNDM-1、mph(A)充分共混,室温下静置作用30 min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耐药基因清除效率,并推测纳米材料清除耐药基因机制。通过纳米材料清除耐药基因效率评价,测定三种不同浓度的GO、GO-Ag、GO-PEI-Ag纳米材料,与四种耐药基因mcr-1、arr-3、blaNDM-1、mph(A)清除结果,GO、GO-Ag、GO-PEI-Ag三种材料在材料浓度高于2(?)g/m L时,对耐药基因blaNDM-1和mph(A)均具有良好的清除作用,清除率大于99.99%。三种材料对耐药基因mcr-1和arr-3清除效果不同,GO-PEI-Ag在材料浓度高于2(?)g/m L时,能完全清除耐药基因mcr-1和arr-3,GO和GO-Ag在材料浓度高于200(?)g/m L时,对耐药基因mcr-1和arr-3清除率高于80%,在同等材料浓度下,GO对耐药基因清除率要高于GO-Ag清除率。研究结论本研究成功合成的GO-PEI-Ag石墨烯基纳米复合材料,兼具了良好的抗菌和耐药基因清除能力。相比GO-Ag,GO-PEI-Ag由于正电性及在生理溶液中良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提升了对带负电性病原菌及耐药基因的接触吸附效率,赋予了GO-PEI-Ag良好的抗菌和耐药基因清除能力,本研究可为今后发展环境病原菌控制及耐药基因清除应用技术提供科学参考。
其他文献
在高中班级德育工作中,班主任既要修炼育人内功,同时还需借助民主管理策略,打造高效的班级管理队伍,多管齐下,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构筑心育之桥。
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发生后,对伤员进行快速的剂量评估是临床诊断和展开救援的关键。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EPR)可以对牙齿中电离辐射产生的自由基进行特异性检测以评估辐射剂量。通常牙齿剂量EPR测量方法使用离体牙齿样品进行测量,离体测量受限于有创的采样方式,多应用于回顾性的剂量评估中。而在体测量方法可以不经采样,直接对人牙齿进行EPR测量来评估受照射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许多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获得治愈的希望,而移植后的并发症却制约着移植的最终疗效。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a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特有的移植相关并发症,其发生率占移植病人的40%-60%,而其死亡率更是高达10%。急性GVHD是由供者T细胞识别并攻击受者组织抗原而导致的免疫性疾病,其一线治疗方案是激素。但是
炭疽芽胞杆菌(Bacillus anthracis)是人畜共患传染病——炭疽(anthrax)的病原体。炭疽危害巨大,作为五大人畜共患传染病之一,可以通过食草类哺乳动物传染人类。感染途径主要有三种,即皮肤、肠、肺途径,分别造成皮肤炭疽、肠炭疽、肺炭疽,其中,皮肤炭疽约占炭疽总感染率的95%以上,主要表现为皮肤炭疽痈,肠炭疽和肺炭疽约占5%,肠炭疽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黏膜水肿和淋巴结肿大,肺炭疽主要表
学位
胞内菌感染是临床抗感染治疗中面临的棘手问题。胞内寄生菌侵入真核细胞生存、繁殖,不仅可以躲避抗生素和体液免疫的杀灭作用,而且也会随着寄主细胞播散导致新的感染。目前,胞内菌感染临床治疗策略是长周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然而,现有抗生素近三分之二不能有效进入细胞,并且存在胞内蓄积能力弱、活性低的问题,长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不良反应大,胞内感染也无法得到有效治疗。如何使抗生素高效进入真核细胞发挥药效,成为亟需
学位
在德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预见性地开展预防性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着眼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让他们学习并掌握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从学科教学以及"经历教育"两个载体出发,探讨如何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森林革蜱是一种专性吸血的体外寄生虫,在我国北方地区广泛分布,可以携带并传播多种病原体,引起人畜致病。蜱传病毒属于虫媒病毒,可以在媒介蜱和宿主动物之间不断传播,近些年,一些新型的蜱传病毒不断被发现,同时既往发现的病毒也重新出现,给公共健康带来很大威胁。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研究森林革蜱新发病原体的携带情况奠定了基础。本研究在2016年4月到2019年11月间,在我国28个省、直辖市和
背景: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uman Endogenous Retrovirus,HERVs)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感染并整合到人类基因组中的逆转录病毒,其基因组约占人类总基因组的8~9%。在人体细胞生命周期中HERVs基因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参与人类进化、生殖发育、免疫调控等。例如,在生殖发育过程中,HERVs基因直接影响了受精卵的着床、发育、基因转录与表达。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