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四诊信息、体征、现代理化检测指标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本病的病因病机,从而建立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现代化辨证体系,最终达到慢支辨证的标准化、客观化和规范化。 方法 现场调查700例慢性支气管炎病人,详细记录全部四诊信息、体征及现代医学检测指标,用Amos软件建立数据模型,分别进行聚类分析、对应分析和因子分析(包括探索性因子分析和证实性因子分析),建立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辨证的结构方程模型,即客观化的辨证标准。 结果: 1.单因素分析:在拟订的七个假设证型中,证型分布呈偏态分布,其中痰热蕴肺证42.1%(295/700)、痰饮伏肺7.7%(54/700)、痰浊遏肺15%(105/700)、痰瘀阻肺9.6%(67/700)、肺气虚弱7.1%(50/700)、肺脾两虚6.3%(44/700)、肺肾两虚12.2%(85/700),其中以痰热蕴肺证居多,与其它各证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血白细胞数、中性分类和肺部湿性罗音则在痰热蕴肺型中明显高于其他各型,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胸部X线检查、哮鸣音各证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痰瘀阻肺型的痰培养阳性率高,FEF50%、FEF25%下降亦最为明显,与其它各型比较差异显著(P<0.05)。 2.多因素分析:全部700例病人资料,经过指标的阳性排序,剔除阳性率小于10%的指标,初步筛选出37个四诊信息、12个体征及11个实验室指标,最后进入多因素分析的共60个指标。经专家确定,三因子分析结果与临床实际相一致,以标准回归系数0.4作为主次症界值,慢性支气管炎的结构方程模型分为痰热蕴肺、寒饮伏肺及肾虚血瘀三大类证候,与临床拟合较好(拟合优度GFI=0.961)。 结论 本课题研究采用大型流行病学调查,应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不同证型间的联系和演变,通过建立一系列慢性支气管炎“证”的因果关系的回归方程以表达其内在结构关系,用统计的假设检验去检验所假设的模型与数据资料的拟合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辨证现代化研究2程度,所得结果与文献相似而又不同,具有相对客观性,从而建立慢性支气管炎病证相结合的辨证体系。本研究方法为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辨证的现代化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