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腹水患者发生医院获得性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新方法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w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最常见的致死性感染,尤其是医院获得性SBP(NSBP)。目前,尚无预测肝硬化腹水患者NSBP发生的理想方法。本研究将系统性回顾分析肝硬化腹水NSBP发生的临床危险因素,继而构建NSBP评分系统,并评价其对NSBP发生的预测价值,为肝硬化腹水NSBP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实用手段。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肝硬化腹水并发NSBP的患者为病例组,按1∶1随机选取未并发SBP的单纯肝硬化腹水患者为对照组。查阅病历,收集患者入院时的病史特点、并发SBP前的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结果、治疗措施等方面的临床指标,并对连续指标进行“最优离散化”分箱处理(指标加后缀“-bin”)、根据ROC曲线分析进行二值转化(指标加后缀“-B”)和对数转化(指标加前缀“Ln”)。比较两组间各项临床指标的统计学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并以曲线下面积(AUROC)评价各指标对NSBP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寻找NSBP的独立预测指标。优选具有独立预测价值的指标建立NSBP预测模型,AUROC评价模型对NSBP发生的预测价值,并计算模型的预测效能(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阳性和阴性似然比)。绘制预测模型的校正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其稳定性和临床实用性。通过简化预测模型的有关参数,建立简便实用的NSBP预测评分系统,并评价其预测效能。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36例患者,病例组与对照组各168例,病例组男120例,女48例,年龄54.8±12.4岁;对照组男125例,女43例,年龄52.5±12.9岁,两组间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0~0.539)。共收集115项各类临床指标,其中46项指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其中包括:(1)病因学;(2)NSBP发生前是否合并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和肝衰竭;(3)有无胃底静脉曲张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EVVT);(4)实验室检查:TBIL、DBIL、ALT、AST、GGT、UA、GSP、LDH、CK-MB、TG、HDL-C、LDL-C、K、Na、Cl、WBC、MCH、MCHC、PLT、MPV、LYM%、MON、MON%、NEUT、BASO、PT、PR、PT%、INR、APTT、Fbg、TT、AFP、CEA、CA199;(4)肝病综合指标:Child-Pugh评分及其分级、MELD评分、ALBI指数及其分级。ROC曲线分析显示有31项指标预测NSBP的AUROC≥0.6,其中6项指标的AUROC>0.7,分别是TBIL(AUROC 0.749)、DBIL(AUROC 0.753)、HDL-C(AUROC 0.749)、GSP(AUROC 0.729)、Child-Pugh评分(AUROC 0.752)及MELD评分(AUROC 0.77),其中MELD评分最大。多因素分析筛选出11项对NSBP发生具有独立预测价值的临床指标,分别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性脑病、AST、MON%、DBIL-bin、BUN、Na-bin、HDL-C-bin、INR-bin、Ln APTT、AFP-bin。按2∶1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优选4项指标(MELD评分、HDL-C、AFP、MON%)为变量,以训练组数据进行多因素Logistic向前逐步回归建模,预测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NSBP。模型在训练组及验证组均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准确度均高于80%,校正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稳定性好,且净效益高于单纯的MELD评分。对上述预测模型的有关参数进行简化处理,构建了NSBP预测评分系统:NSBP评分=MELD评分–13.3*HDL-C+13.7*AFP+12.3*MON%[HDL-C取值:1(<0.3 mmol/L)、2(≥0.3~<0.6 mmol/L)或3(≥0.6 mmol/L);AFP取值:1(<3.8 ng/m L)或2(≥3.8 ng/m L);MONP取值:0(<11%)或1(≥11%)]。病例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评分在训练组分别为13.3±18.7和-9.7±11.2(P<0.001),在验证组分别为13.6±17.5和-9.2±9.9(P<0.001),在全病例组分别为13.4±18.2和-9.5±10.7(P<0.001)。以0分为界值,该评分系统在训练组AUROC为0.852(95%CI:0.799-0.904),敏感性为72.5%,特异性为86.4%,准确度为79.5%,在验证组AUROC为0.861(95%CI:0.790-0.932),敏感性为78.2%,特异性为86.8%,准确度为82.4%,在全病例组AUROC为0.856(95%CI:0.814-0.898),敏感性为74.5%,特异性为86.5%,准确度为80.5%,均优于MELD评分。结论:1、单因素分析显示TBIL、DBIL、ALT、AST等46项临床指标在肝硬化腹水患者是否发生NSBP存在差异,其中TBIL、DBIL、HDL-C、GSP、Child-Pugh评分及MELD评分对NSBP发生有较大的预测价值,表明上述临床指标与NSBP发生风险相关。2、多因素分析显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性脑病、AST、MON%、DBIL-bin、BUN、Na-bin、HDL-C-bin、INR-bin、Ln APTT、AFP-bin对肝硬化腹水患者NSBP发生具有独立预测价值,提示可用临床指标预测NSBP的发生风险。3、联合应用临床指标(MELD评分、HDL-C-bin、AFP-bin、and MONP-B)成功建立起肝硬化腹水患者NSBP发生的预测模型,并有良好的预测区分度、校正度和临床实用性。4、基于肝硬化腹水患者NSBP发生的预测模型成功建立了简便实用的NSBP发生的预测评分,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与目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质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NAFLD不但可导致肝脏病变,还与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高发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和膳食模式的转变,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现已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和我国富裕地区慢性肝病的重要病因,但目前尚无特异性
背景与目的:糖尿病在人群中具有广泛的流行率,最近的调查数据表明,我国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1.6%,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50.1%[1],肥胖者常伴有明显的内脏脂肪蓄积、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等症状,其糖尿病患病率为正常体质量者的3倍。既往研究表明,在肥胖人群中,生长激素缺乏是一种常见的状态。因此2型糖尿病、肥胖及生长激素三者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对比腹型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及正常体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
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仅需要严控地方政府债务红线,更重要的是理顺和规范债务人行为动机.本文利用26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地方隐性债务扩张的背后原因,旨在回答,除去财权和事权不匹配的被动影响之外,地方政府是否存在主动举债行为以及背后动机.研究发现,地级市是否发行城投债的二元选择存在显著的"同群效应",进一步,剔除地级市被动发行城投债的因素后,应用空间计量模型,采用拟极大似然估计
研究背景及目的: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一种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at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及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相关的炎症性疾病,死亡率高达40%。肠屏障功能障碍在其发生发展中其起重要作用,但是发生机制尚不清楚。肠屏障功能障碍
一、建设基础1.学校背景常州市金坛区朝阳小学是金坛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校,从1785年的金沙书院开始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小学母校,是教育家韩大受、王维克、段力佩等曾经任教过的学校,还培育了"两弹一星"功臣、中科院院士汤定元,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钱骥,弹道导弹专家浦发等优秀学生群体。
会议
目的:通过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的疾病临床特点及不同分组间预后相关指标的统计学差异,为PBC患者的早期诊疗及改善生存预后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住院治疗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发病时间、住院时间、化验结果、影像学结果、治疗方案和生存时间等信息,对其进行数据分析,并通过随访患者生存情况对其预后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血脂水平与胃息肉的关系,探讨血脂是否为胃息肉的危险因素之一,从而为预防胃息肉发生、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在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患者,患者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胃息肉患者100例,同时选择胃镜下确诊为非萎缩性胃炎患者100例,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根据有无息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要求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年龄相近、性别
背景与目的: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研究表明,心房结构重构和电重构与AF的发生和维持至关重要,而心肌细胞的凋亡与二者密切相关。成纤维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3,FGF23)是新发现的一种促凋亡因子,近年研究认为其与AF的发生发展相关,因此本研究从人和细胞水平探讨FGF23与AF发生的相关性及其分子
背景: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ine,Hcy)作为一个新的氧化应激血管损伤因子,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表明,Hcy升高是心血管疾病(CVD)的独立危险因素,Hcy可以通过增加活性氧ROS产生诱导细胞的损伤,引起细胞凋亡,从而与CVD相关。IRBIT亦称为AHCYL1,是一种多功能蛋白,与激酶等靶分子是肌醇1,4,5-三磷酸受体的结合蛋白,调节离子通道、转运体、一些相关复合物与激酶等靶
目的:本研究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之间的关系,对进一步揭示血清Hcy水平在DPN中的风险预测价值及DPN的分子机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0年12月期间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病程在5年以上2型糖尿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