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众多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随着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先锋作家与先锋小说再次成为文界、社会舆论所关注与追捧的热点。现代传媒的长足发展与进步促使更多的先锋小说触电,那么遵循何种理论,怎样创新,能否成功改编先锋小说便成为具有重要意义的探究课题。而中国电影的导演中心制结构系统,将导演推到了改编先锋小说的“风口浪尖”,在电影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导演对先锋小说电影改编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张艺谋作为改编先锋小说的代表性导演,他先后将莫言的《红高粱》、苏童的《妻妾成群》及余华的《活着》等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本论文共五章。首先绪论中对目前学界关于先锋小说电影改编的国内研究现状及张艺谋与小说并肩行走的关系进行了综合整理,在研究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的基本研究思路与研究目的及意义。从主体张艺谋导演这一新角度来研究先锋小说的电影改编,不仅切实可行,操作性强,且对电影改编小说的艺术道路而言更是一种新的探索与有益的补充。第一章从源头追溯张艺谋与先锋作家的结缘过程,以此梳理张艺谋自身独特的人生经历与艺术追求。80年代中后期,登上艺术历史舞台的张艺谋与同期逐渐成熟的先锋作家二者因共同的创作宗旨、时代环境的巨大影响及对小说的共享等不谋而合,彼此惺惺相惜,先锋作家为张艺谋提供了最初的文本素材,激发了他无限的创作热情与灵感,而先锋作家及小说能够走进更多观众与读者的视野也离不开张艺谋的鼎力协助,他们共同开启了中国电影走出国门迈向世界的征程。第二章研究总结张艺谋由其独特的人生经历与艺术追求所形成的高度成熟主观化的改编体系和别具匠心的改编策略。张艺谋作为与先锋作家合作的一个特殊读者,他高度重视影像本位,其对先锋小说在表现性色彩语言的极致运用、传统乐器与剧种的音乐设计等方面的艺术改编转换使先锋小说逐渐趋进电影化,另外张艺谋对先锋小说所进行的文学性想象的艺术改编实践,涉及对小说情节、人物形象的“再创造”,打破了改编要忠实于原著的传统观念。第三章详细探究先锋作家与张艺谋二者主体间的巨大差异,分析由此促成的张艺谋对先锋小说在叙事空间、叙事视角及叙事主题等方面的解构。张艺谋对先锋小说原始叙事空间的生硬置换致使身处其间的人无处为家,对独特叙事视角的强行脱落及对复杂叙事主题的主动浅化进一步造成了先锋小说在情感、趣味、内涵上的支离破碎与畸形裂变,从而展现出张艺谋作为先锋小说电影改编的核心主体在某种程度上的艺术局限、缺失与不足。第四章分析总结张艺谋因诸多的人生经历、艺术追求等主体性因素及自身的文化全球策略进而对先锋小说进行的民族神话、女性神话、造型神话等方面的重构。先锋小说的先锋品格与张艺谋碰撞激荡后产生的灵感与火花,促使张艺谋在摆脱与先锋小说文本亦步亦趋姿态的同时将先锋小说编织成一个个极具颠覆色彩的中国神话与不朽的东方传奇,重塑了中国电影的世界形象,从而展现改编电影独立于先锋小说的全新之处,突出张艺谋执导下的先锋小说电影的巨大成就。第五章论述总结先锋小说影像化塑造的启示,分别从初期的文本选择、拍摄过程的处理、影片呈现的目标等三方面来探讨阐释。张艺谋作为一个具有特殊独立性的导演主体对先锋小说电影改编提出了新观察、新路径及新思考与新方式,改编文本的选择应遵循“心动”原则及考量先锋文本的影像化潜质,拍摄过程中导演需达到对内容与形式的双重结合,影片最终呈现的目标应是导演对商业利益与艺术追求进行平衡的结果。以他人为鉴进行反思探索,继而为新一代导演执导改编先锋小说及文学提供众多可参考的经验。以张艺谋的先锋小说电影改编为个案,启发导演以崭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电影与先锋小说的关系,填补先锋小说电影史、电影批评史的空白与缺漏,深化对中国先锋小说电影改编得失的探究与反思,更广泛的促成电影与小说的互动再生,为小说影视化与电影产业化的社会大趋势提供参考理论与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