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再生产理论是一种揭示教育系统运作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其在教育学和社会学领域内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布迪厄研究了法国高等教育系统,发现教育系统不仅不能更好的消除社会阶层之间已经存在的不平等,相反,教育系统会再生产这种不平等,并且使人们认可这种不平等的合法性。将布迪厄的经典教育社会学著作《再生产》做为蓝本,这篇论文对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进行了述评,最后探讨了其在中国的现实意义。具体来看,本文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布迪厄的生平和主要著作,以及布迪厄思想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以教育系统的视角,介绍了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具体来看,这一部分首先介绍了文化再生产理论产生的背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社会学方法论中冲突论和功能论的对立在教育社会学领域中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布迪厄之前对教育系统的研究,多是从功能论的角度出发,认为教育系统对社会起着整合和发展的作用,是维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上向流动的工具,而与此相反,布迪厄则是从冲突论的角度出发,认为教育系统是统治阶层控制社会和进行再生产的工具。然后简要论述了教育系统中文化再生产理论的理论基础,分别从“教育行动”“教育权威”“教育工作”“教育系统”四个命题展开阐释,总得来说,就是权力关系赋予教育系统以符号暴力,而教育系统中持续不断的教育行动形成了教育工作,教育系统将通过符号暴力产生的教育权威赋予教育工作,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进行主文化专断的再生产,而主文化专断的再生产有利于权力关系的再生产。接着分析了在现实的教育场域中,教育系统进行文化再生产的机制。出身不同阶层的学生,其所拥有的文化资本不同,其主要体现在语言资本上,借助伯恩斯坦对语言资本的技术性分析,我们可以了解越是出身上层阶级的学生,他们所使用的语言与学校的语言就越接近,他们也就能更好的理解老师的授课内容和内化学校的价值观,就越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在这里,教育系统就将社会方面的优势转变为学业方面的优势。最后介绍了教育系统的两大工具和三大功能。这两大工具分别是“考试”和“文凭”,通过以学校成绩为标准的考试,教育系统将学生划分为三六九等,容易取得好成绩的出身上层阶级的学生,也就容易通过考试进入一流学府和一流专业。而其他的学生,可能会自我淘汰,比如出身下层阶级的学生,成绩不好,可能就自己选择辍学找工作了,当然,肯定是一些社会地位不太高的工作。而成绩一般的出身中产阶层的学生可能就被放逐到“没人要的专业”或者二流学校,在那里被延迟淘汰。另外一个工具是“文凭”,很容易明白,社会地位最重要的标志属性是职业,而文凭是取得高社会地位职业的保证。这样文凭就使出身上层阶级的学生顺利获得标志着进入了上层阶级的职业。教育系统通过“考试”和“文凭”两大工具,再次将学校方面的优势转化为社会优势,就这样,教育系统在进行文化再生产的过程中同时完成了社会机构和权力的保存。教育系统的三大功能首先是表面上的技术交流功能(传道,授业,解惑,社会化),接着是教育系统的社会功能,完成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保存。最后是思想功能,就是让人们认可教育系统的前两个功能,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合理合法的。第三部分主要介绍对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的学术评价。学术贡献方面主要是指文化再生产理论揭露了教育系统不为人知的一面,为社会底层人民提供了思想武器,超越了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二元对立,为社会科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等等。而对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的批评主要表现为对其解释力和泛用性的质疑。对其解释力的批评主要是认为其将影响教育系统的很多因素都归结为文化资本,这个定义不是定量的,是模糊和不可靠的。另外有人认为布迪厄忽略了教育系统激发的人们的主观能动力。对其泛用性的质疑主要是认为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法国高等教育系统的运行机制,但是对于政治,经济,文化都与法国有区别的其他国家可能就不适用。最后一部分通过对中国教育系统相关实证研究的介绍,得出布迪厄的理论对中国的教育系统具有强烈的的现实意义的结论。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为分析和改良中国高等教育系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理论分析框架,但是考虑到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因素毕竟与法国不同,我们要用谨慎的态度运用文化再生产理论,充分考虑到它的局限性,如何将其与中国国情具体地结合,这些都有待于进行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