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感现象源自于人的各种感知觉的相互连通。传统上通感被视为一种修饰技巧,用于诗歌等文学作品中;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通感被证实为一种认知现象,成为人类感知、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根据人类已有的身体知识表明,人体感觉是一个复杂而具有整体性的系统,视、听、嗅、味、触五种感觉虽各司其职,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彼此相通、互相影响的。在这五种感觉中,视觉是我们用来观察外界事物最重要的感觉,因此它也被称作是人们获取客观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然而,在日常的英语和汉语的语言现象中,有许多原来是对于视觉范畴描述的词汇,随着词义的引申和发展,带有表示非视觉范畴的隐喻义。在本文中这些隐喻义被称为视觉隐喻,这些隐喻义大部分都是表示抽象的概念,例如思维、情感、智力等等。本文从实际的英汉语料出发,依据前人研究的相关隐喻理论成果,试图构建出理论框架“隐喻结构图”。基于该理论框架,以通感现象为认知背景,探讨“通感”的发生机制问题;并从视觉器官、视觉物理条件(光线)、视觉活动等不同的角度,对英汉视觉隐喻进行分类;对比英汉两种语言视觉隐喻所存在的共性和异性,试探产生共性和异性的原因。研究结果发现,第一,“通感”是源于其内部存在着感觉形态的转移。同其他的隐喻现象一样,通感也是一种隐喻性的认知方式,它主要是通过从某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向另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映射的过程。结合乌尔曼对通感现象的调查,发现通感现象内部存在着等级分布及映射规律,经研究分析出通感的发生机制:即诸种感官活动会在某种特定的情态下,可能性地向视觉感觉形念转移。这一结论不仅说明了视知觉与通感现象之间的联系,而且验证了乌尔曼、李国南、赵艳芳等人认为视觉是最高级、最重要、最复杂的感知觉;为以后进一步研究视觉感知域提供可参考的依据。第二:概念隐喻理论可用于理解英汉语料中的视觉隐喻。视觉隐喻是表示视觉范畴的词汇意义从视觉概念范畴转化到了非视觉抽象概念范畴,潜在的概念隐喻是EYE IS MIND,其经验基础是视觉系统是动物体最重要的感觉通路,人们凭借视觉认识世界,获取知识,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一切源于眼睛”。基于这一分析,说明了隐喻是词义进化和延伸的理据和动力,它像一座桥梁连接我们的身体、语言和外界世界。第三:对比英汉语料,察觉英汉语中的视觉隐喻不仅表现出较大的共性,同时也存在差异。试探原因后发现:产生这些共性和差异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人类大致相同的生理基础、认知机制、经验基础、文化模式及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文化差异。这一结论也验证了莱考夫(1993)的观点:“隐喻投射在普遍性上存在差异;有些似乎是普遍的,有些似乎分布很广,有些似乎只属于特定的文化”。总体上来说,本论文在研究上还有不足之处,一些结论还有待于更多、更具体的跨语言和跨文化的研究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