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和2011年在鸭绿江西水道和西岸潮间带共采集34个表层样、4根柱状样,通过对21oPb测年、粒度、总有机碳、重金属元素等多指标综合分析,探讨了:(1)鸭绿江河口西岸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来源;(2)鸭绿江河口重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基线值;(3)鸭绿江河口重金属的污染程度;(4)鸭绿江河口西水道和西岸潮间带柱状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垂向分布及其来源;(5)重金属分布的粒度控制作用;(6)不同时期的粒度和重金属分布变化及其对流域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从垂岸向看,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都表现为近岸高、远岸低的特点,高潮滩向低潮滩粒径逐渐变粗,重金属含量逐渐变低;从沿岸向看,近河口处重金属含量较高,且自东向西含量逐渐变低。与其它地区相比,本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普遍低于丹东土壤背景值及其他大型河口。(2)采用标准化方法、统计分析方法确定了鸭绿江河口重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基线,重金属元素Cr、Ni、Cu、Zn、Cd和Pb的基线平均值分别为28.25、13.08、4.23、48.32、0.12、18.82 mg·kg-1;不同方法确定的基线值存在一定差异,但均与鸭绿江中朝地台页岩背景值接近。(3)应用地球化学基线计算重金属元素地累积指数,污染评价等级的排序依次为:Cu>Cr>Zn>Cd>Pb:鸭绿江河口地质累积指数尚属无污染和轻微污染;以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进行评价,表层及柱状沉积物中各重金属平均含量均满足国家一类标准;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鸭绿江西岸潮间带底质环境在整体上处于清洁和尚清洁状态,污染相对较轻,鸭绿江区域环境质量状况总体尚处于安全状态。(4)Cu和Zn可能来源于有机质降解的内源释放;Cr和Ni表征了岩石风化剥蚀形成陆源碎屑的自然来源;Cd和Pb反映了人类活动的影响。(5)除西岸潮间带的Cd和Pb含量可能部分受来源影响外,研究区的粒度效应是控制鸭绿江地区重金属含量分布的最主要因素。(6)粒度变化与流域演变密切相关,重金属含量对流域变化和人类活动响应明显,大致以1940年、1970年、1995年为界分为四个沉积阶段:1940年以前,自然演变对鸭绿江河口西岸潮间带的重金属分布控制明显,而1940年来至今,人类活动的控制作用日益凸显。通过对鸭绿江河口西岸潮滩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分析可知,重金属分布与流域变化密切相关,且受沉积环境变化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