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北段飞凤山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及对场地稳定性的影响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unjav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龙门山地震频发,特别是2008年汶川地震,由于地震强度大,震源浅,烈度大,影响范围波及大半个中国,导致在超过10万km2的范围内产生了重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对龙门山断裂带区域地质及地质稳定性产生了重要影响。而飞凤山地区正处于龙门山断裂带北段,是扬子板块、松潘地块和祁连—秦岭造山带系的交界处。从北西到南东可划分为龙门山中央推覆带、龙门山前陆推覆带和四川盆地三个Ⅲ级构造单元。受多个地质单元构造活动影响,研究区处于活动区域的边缘,多期次多阶段受到不同方向力的作用,使得研究区的构造较为复杂。针对场地地质稳定性问题,本研究课题将为场地稳定性评价和加固提供技术支撑,对保证场地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部分理论研究上的突破,对同类工程的处置具有重要参考和指导意义。在运用构造地质学的技术方法,宏观掌握飞凤山地区以及邻近区域的研究进展和成果上,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分析该地区有关的地层、构造以及测年数据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该地区构造的几何学特征、运动学特征、构造组合特征进行详细的研究,对地区构造的动力学机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进而对该地区的构造演化史进行研究。通过对飞凤山地区的野外实际地质调查工作,以及室内构造数据的整理分析,明确了飞凤山地区的构造单元特征以及应力演化序列,飞凤山地区在构造轮廓形成之后,还经历了多期应力,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构造形态。在系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资料的整理分析,对于飞凤山地区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得出了如下认识:第一期为平面X节理及褶皱形成,来自NW-SE应力;第二期为断层走滑性质,受N-S方向主应力;第三期褶皱及逆冲断层形成,受NE-SW应力;第四期节理密集带形成,早期逆冲性质,受E-W向主应力;第五期为拉张应力,主要表现N-S向X节理有正断性质;第六期小断层走滑性质,受NW-SE主应力。从工程地质分析的实际需要出发,认为其中对场地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下列几组:一、近W-E向陡倾断层及节理密集带近W-E向陡倾断层绝大多数为构造角砾岩带,角砾岩固结坚硬,焊接两盘。少数含断层泥者从上述测年数据看无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节理密集带充填两期方解石脉,无第四纪活动迹象。二、近N-S向节理密集带宏观观察场地近N-S向节理密集带为脆-韧性变形产物:带内两条节理间为复杂的揉皱构造,节理面上留下擦痕及方解石拉伸线理。场地外回滩子的小断层的晚更新世活动释放了场地内同方向构造的构造应力。回滩子的晚更新世活动因为出现在泥岩中,判断其为蠕滑活动而非粘滑活动,因此对场地稳定性影响不大。三、顺层错动带或泥化夹层带顺层错动带或泥化夹层带有一定的活动性,活动点分布零星。表明晚更新世以来顺层滑动出现过,但未出现贯穿性大规模活动。
其他文献
米仓山前缘地区震旦系灯影组是油气勘探的重要层位,本文以天星1井和南江杨坝剖面为重点,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分析米仓山前缘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烃源岩发育特征、储层发育特征、沥
文[1]将一些特殊平面图形或空间几何体的定值性质的一系列研究([2]~[4])结论推广到三角形、四边形、正多边形、四面体的“重心圆(或重心球)”,即rn命题1[1]以三角形(平面四边
期刊
当前房屋建筑施工当中,柱梁板墙不同强度节点混凝土具体通过地震作用组合框架柱受轴压比给予把控作为前提,从而确保建筑功能有效的发挥,并保证工程整体建设质量.本文基于针对
在机电液一体化中常常是以可控的液压系统输出作为动力源,通过液压系统执行元件驱动机械系统元件运转。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分析机械系统和液压系统综合动态约束系统下,对机械系统单元部分选取的平面四连杆机构,尤其是曲柄摇杆机构和曲柄滑块机构的动态特性,并能通过MATLAB软件实现对机液综合机构学理论中的平面四杆机构的动态特性计算及仿真研究。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作者进行了以下的研究:(1)在机液综合机构设计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