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学生随班就读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叙事研究——以A某为例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65210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融合教育理念在国际范围内的实施与发展,我国采取的随班就读融合教育形式也在国内迅速发展并日渐成熟。在普通教育领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听障学生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融入到普通班级中并和普通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本文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通过深度访谈一位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近二十年的听障学生A某以及她的父母、不同学习阶段的教师和同学等共15名对象,收集A某在随班就读的过程中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过程。  在分析国内外听障学生随班就读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相关文献后发现,近年来研究者虽开始关注对听障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但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有待加强,同时缺乏对某一个案进行全面系统的叙事研究。本研究在叙述A某的基本情况后,分别从A某在康复中心接受语言康复训练、小学阶段的系统支持、初中阶段同伴交往出现困难、高中阶段情感交流加深、大学阶段专业得到成长、研究生阶段学会自我调适这六个方面来呈现A某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通过剖析A某随班就读的过程发现,A某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是经历了四个阶段,并且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而发展的,即个人主动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外部协动塑造社会适应能力。  根据影响A某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总结出提高听障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主要策略是:国家随班就读政策亟待完善与细化、康复机构积极探索适合不同听力损失程度儿童的康复方法、听障学生本人要自强不息、家庭父母积极应对,不轻言放弃、教师以宽广的胸怀接纳听障儿童随班就读、同学提供适当的帮助并学习听障学生的榜样作用。
其他文献
“性”是多元的、个体化的、形态各异的;也是规训的、社会化的、被建构的。性教育是关乎人性和社会化发展的系统工程。然而,当今中国却面临着性教育政策难以落地,学校性教育缺位
中国武术——这个从古至今在中国社会存在并保持和绵延发展的传统技艺,与中国社会的历史并行,受到各种传统文化的浸润,叙写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进程,渐渐成为一种代表中国传统文
期刊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人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达到他的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的程度,也就是指个体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有效性。学前期是个体社会适应能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