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前瞻性的临床对照研究,观察针刺对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的防治效果,为针刺防治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提供临床医学证据,以期为改善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对象与方法:本研究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案,筛选合格病例,针刺组20例和对照组22例。两组化疗期间均给予常规的止呕治疗:静滴格拉司琼3mg 2次/天,于化疗前30分钟及化疗后4小时用药。对照组若化疗结束后5天内仍存在呕吐,可予甲氧氯普胺20mg/次肌肉注射,若效果不佳或存在剧烈呕吐者则予以格拉司琼3mg/次静脉滴注。针刺组在常规的止呕治疗基础上,在化疗第一天开始给予针刺治疗,取穴:内关(双侧)、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双侧),直到化疗结束当天。若化疗结束后5天内仍存在呕吐或食欲积分≥9分,则继续予以针刺治疗(同上),针刺后30分钟内未能止呕者,可予甲氧氯普胺20mg/次肌肉注射,若存在剧烈呕吐者则予以格拉司琼3mg/次静脉滴注。通过观察和收集试验组与对照组首次发生恶心呕吐时间、观察期间每天恶心呕吐症状总积分、观察结束所用止呕药物总数量、疗程天数及观察前后肿瘤相关临床症状积分变化、体重变化、KPS评分变化及观察结束后使用的止呕药物数量,进一步研究针刺在防治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上的疗效。结果分析:通过SPSS13.0统计分析表明:针刺组对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的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针刺能减少化疗期间使用常规止呕药物的数量及疗程天数(P<0.05),且能改善患者相关临床症状、体重及KPS评分,是临床上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结论:恶心呕吐是化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它可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迫使患者中断有效治疗。西药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NK-1受体拮抗剂及皮质类固醇等对症治疗可以缓解症状,但同时又带来便秘、锥体外系症状等新的不适,其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针刺不仅对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有较好的疗效,同时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临床上可取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