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1.总结中医古籍脾虚证相关内容,探究脾虚证的内涵以及相关证候分类以及方药。2.在中医上工“知”病的理论基础上研究脾虚证病机演变过程中的阶段分期。3.根据脾虚证病机演变过程,研究脾虚证临床不同分期的证治应用。方法:1.通过重点阅读和理解《黄帝内经》中关于脾脏生理功能、经络理论以及病因病机等相关篇章,根据脾脏的生理以及病理表现,从中医整体观思想对脾虚证的形成过程、病因病机以及证候特征进行解释。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总结中医古籍脾虚证相关内容,探究脾虚证的内涵以及相关证候分类以及方药。2.在中医上工“知”病的理论基础上研究脾虚证病机演变过程中的阶段分期。3.根据脾虚证病机演变过程,研究脾虚证临床不同分期的证治应用。方法:1.通过重点阅读和理解《黄帝内经》中关于脾脏生理功能、经络理论以及病因病机等相关篇章,根据脾脏的生理以及病理表现,从中医整体观思想对脾虚证的形成过程、病因病机以及证候特征进行解释。2.文献研究从《中华医典》第五版作为文献检索来源,关键词选择“脾气虚”“脾血虚”“脾阳虚”“脾阴虚”,将所检索出来的中医古代著作条文进行阅读,去除与脾虚证无关的文献以及记载不完整文献等,得出脾虚证不同分类的相关文献。基于脾虚证不同分类的文献,总结、归纳脾虚证不同分类以及不同脾虚证在病机演变过程中的证候表现,列出主要证候以及用药,然后对于脾虚证中医古代著作条文进行理论分析,探究脾虚证的本质内涵以及分析在脾虚证发展过程中的证治方法和用药。3.采用临床资料研究的方法:选取符合脾虚证诊断标准的临床病例处方264例,选用Excel2010软件对药物的频数、性味、归经及功效等进行统计,挖掘脾虚证临床不同分期用药性味、功效以及归经规律。然后使用SPSS Statistics 22.0的系统聚类模块对高频药物聚类分析,结果以树状图展示,挖掘脾虚证临床不同分期的核心处方,总结相关治法原则。结论:1.在《黄帝内经》中即已提出上工“知”病的原理。其原理以脏象学说为核心,通过疾病的外在征象,来对内脏的病变程度进行判断,从而“知”所病。中医上工的诊疗优势在于把握疾病的变化趋势,根据疾病的变化趋势先瞻性地使用治疗措施,从而防止疾病趋势的加重。2.根据中医古籍文献整理研究可知,脾气虚证、脾阴虚证、脾阳虚证和脾血虚证在病证发展过程中的轻、中、重期有着相应不同的证候表现及处方用药。根据脾虚证的病机演变过程,临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其一即脾脏功能失调期;其二,脾虚致病期;其三脾脏虚损,累及他脏期。根据不同分期,初期可根据症“知”脾虚功能失调;中期可根据脾虚“知”所形成临床病证;晚期可根据脾虚致病“知”临床相关并发症。3.根据临床不同分期,采取相应的治法方药,可以防范脾虚证的进展和加重,以达到治未病的临床效果。初期时可知脾脏功能失调,此时脾脏本脏正气尚可,功能出现不调,治疗中以调整脾脏功能为主,防范向脾虚致病的阶段进展,以理气、消食、化湿、清热为主,祛除病因则脾脏功能自然恢复协调。在中期时,根据具体临床表现可知脾脏本脏正气已经出现亏损,以脾脏正气受损为本,兼有湿困、气滞、血瘀、痰饮等存在,治疗需以固护脾脏正气为主,恢复脾脏功能,从而防范由脾虚病证向其他脏腑的传变。用药以健脾益气为主,佐以化湿、化瘀、祛痰。在后期时,脾脏正气已经出现较重的虚损,脾虚向他脏传变,导致他脏出现疾病反应,治疗以扶助正气,补益气血为法,兼顾调整他脏功能,以防范所传疾病的进一步加重。用药以补气药、补血药为主,稍加配合活血、理气、化湿药物以达到补而不滞的效果。
其他文献
目的 通过观察腹针联合体针法和常规针刺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疗效,分析两者差异,客观评价腹针联合体针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疗效,为针灸治疗卒中后失眠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 将纳入的70例心脾两虚型卒中后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腹针联合体针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观察组采用腹针联合体针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两组经过4周连续治疗后,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
研究目的:随着乳癌治疗手段的丰富和患者生存期的延长,乳癌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不断增加,尤其是心血管毒性反应。本研究以含AC化疗方案为切入点,探讨乳癌含AC方案化疗所致相关心毒性的中医证型分布特征;进一步分析探讨其证型与糖脂代谢的相关性,为该类患者的临床全程管理提供预警与防治思路。研究方法:1结合纳排标准,纳入含AC方案化疗所致心脏不良事件的乳癌患者277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姓名、年龄、登记号),病
目的:体质类型的偏颇对某种疾病的易感性、耐受性和倾向性均不同。通过体质了解和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对于进行系统性预防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临床调查,获得了成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中医体质、中医证型及日常生活习惯等资料。通过统计分析,探讨所获取的资料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并以此为出发点,运用体质理论指导临床治疗,为本病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有效的客观理论数据。方法:选取2020年4
目的:1.文献研究:通过meta分析进行文献研究来评价综合治疗方案干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核心症状的临床疗效。2.临床试验试验一:通过进行综合治疗方案与单纯盐酸哌甲酯控释片治疗ADHD的对照研究,来探索综合治疗方案干预ADHD的临床疗效。试验二:通过进行综合治疗方案与单纯中药汤剂治疗ADHD的对照研究,来探索综合治疗方案干预肾虚肝亢证ADHD的临床疗效。方法:1.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
研究目的通过探讨慢性胃炎患者的体质、证型分布规律,应用三辨诊疗模式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总结汤毅主任治疗的临床经验,为应用三辨诊疗模式治疗慢性胃炎提供新的临床思路和依据。研究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体质辨识量表、证型判定表、症状积分量表的评测并记录数据,口服汤药为汤毅主任应用三辨诊疗模式进行治疗的药物,患者治疗8周后复测症状积分量表。所有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研究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数据的收集整理,探索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医证素构成及分布特点,分析本病患者各证素与HP感染的关系,旨在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素辨证规范化和中医药诊治慢性浅表性胃炎提供理论依据,期望中医证素辨证能够在临床辨证及疾病防治方面有所影响。同时分析总结宋平主任对本病的诊疗经验,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本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符合要求的慢性浅表性胃炎
目的:观察滋阴潜阳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1月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临床部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配合醒脑开窍针刺法,观察组选取足三里、血海、太溪、神门、四神聪、安眠,对照组参照第十版《针灸治疗学》中,不寐的取穴及操作,每日针刺一次,1周6次,连续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
研究目的:观察并对比“通任调督针法”与常规针法治疗痰湿中阻型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基于数据挖掘,探索针灸治疗颈性眩晕选穴规律,为本针法治疗颈性眩晕提供参考依据。“通任调督针法”以通调任督二脉、调和阴阳,通利三焦,温阳化痰为理论基础,为针灸治疗本病提供有效的临床试验数据和新颖的治疗思路,并为该方法应用于临床和推广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次研究收集痰湿中阻型颈性眩晕患者60例,患者于2020年4月-2
研究目的总结心绞痛分级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稳定性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并探讨其与心绞痛分级、冠脉病变支数、心室重塑、血脂、肾功能等指标的相关性,阐明稳定性冠心病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医特点,以期为临床中医辨证提供一些客观依据。研究方法本论文收集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病房的2020年2月至2020年12月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采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相关临床
目的:评价“三位一体”疗法治疗抑郁发作肝气郁结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分成3组,即三位一体组、西药组、三位一体联合西药组。西药采用氟西汀分散片,三位一体疗法即整合了针灸、中药及中药穴位离子导入三种干预方式的治疗方法。治疗周期为28天。治疗前后均需对患者采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及中医证候量表进行评估。结果:1.病例纳入情况:共有106例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