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机理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 : 36次 | 上传用户:zhuli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错电极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是通过等离子体对其周围气流施加扰动来改善气动部件动力特性的一种技术手段,在飞行器减阻增升、发动机扩稳增效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广阔应用前景,对于提升飞行器的气动性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成为国际上空气动力学领域新兴的研究热点。近期国内外在等离子激励对外部流动边界层分离控制方面开展许多探索性工作,并展现出外流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概念向内流控制渗透的雏形。本文首先开展了等离子体激励效果的诊断、数值模拟和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的机理研究,然后由钝体绕流等离子体流动控制实验(外流)过渡到压气机叶栅等离子体流动控制实验(内流),并进一步开展了旋转机械(压气机)等离子体激励扩稳实验。在外流实验中,关注等离子体激励对速度和湍流度的影响,获得了比较详细的流场数据;在叶栅和压气机实验台上开展的内流实验,则重点关注等离子体激励对抑制内部流动分离、减小流动损失和拓宽稳定运行区域的作用效果。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纹影干涉法得到了等离子体引起干涉条纹的变化,由此计算获得了尖端电极介质阻挡放电产生的等离子体的密度。2.通过改变电极布置方式、降低气压和注入其它气体的方法探讨了增强等离子体激励强度的方法。3.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等离子体激励对平板附面层特性的影响。4.将激光诱导荧光系统应用于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的研究,在实验中观测到了放电产生的痕量一氧化氮,分析说明该系统应用于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研究的优势。5.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分析验证了等离子体激励流动控制的“撞击效应”、“温升效应”和“化学反应效应”。6.利用激光多普勒测速仪开展的流场测量表明等离子体激励可以明显改变电极附近的流场,有增速消涡的作用,从而增强边界层抵抗逆压梯度的能力;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总结了等离子体附近速度与湍流度的分布规律。7.利用粒子图像测速仪,考察了由布置在圆柱尾缘的两对等离子体激励器形成的尾缘射流对尾迹区流态的影响,以及布置在丘型物顶部的激励器对流动分离的抑制。8.通过在压气机叶栅吸力面和端壁不同位置施加等离子体激励的实验,分别利用热线风速仪、三孔探针和微型五孔探针测试等离子体激励抑制吸力面流动分离、减小叶栅流动损失以及对二次流的作用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等离子体激励有助于减小叶栅流动损失,来流速度很低时能够抑制叶栅吸力面流动分离。9.通过等离子体激励扩大低速单转子压气机的稳定工作范围的实验,研究在机匣的不同位置施加等离子体激励,对压气机近失速流量系数和压升系数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压气机转速为1080r/min时,等离子体激励使压气机近失速流量系数减小了5.07%。
其他文献
基于SAP PS系统的审计系统是一个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审计软件对大型企业实施的各类项目进行远程审计的系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通过项目来解决日常经营活
曹禺经典剧作《雷雨》(1934年)、《日出》(1936年)、《原野》(1937年)自发表以来,久演不衰。经典的魅力在于它关涉人类悬而未决的哲学命题,为人们提供可不断阐释的艺术空间。
本文分析了X射线管的寄生发光和玻壳灼伤的机理,设计了实用的实验,研究了次级电子与管壳内壁电位梯度变化的关系。论述了形成寄生发光和玻壳的灼伤的内因和外因,提出了提高质量的
近些年,交通研究人员经过不懈努力融合了先进的信息技术、电子技术、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多个学科建立了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 ITS),以
诚实是经济社会的基石,恶意说谎诱使人犯罪。近年来,伴随着测谎学的发展,测谎技术的研究对象已经转为人脑的化学指标,并且,测谎系统的微型化也已成为其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本文是对司法正义的研究,主要通过对正义和司法正义理论的研究,探讨了正义和司法正义在实践中是否可能实现、标准是什么及如何实现等问题。通过对已有的正义理论的研究,我发
由于存在遗传背景狭窄、高度杂合化、育种周期长等特点,巴西橡胶树育种进展非常缓慢。转基因技术为拓展其的遗传范围、加速育种进程提供了契机。在过去20年里,橡胶树转基因研
反辐射导弹是雷达面临的最大威胁。与一般电子干扰措施仅造成雷达性能下降的软杀伤手段相比,反辐射导弹以雷达发射的电磁波为寻的制导信号,可以直接摧毁雷达天线,它对雷达造
甲壳素是自然界中除纤维素外蕴藏量最大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之一。通过将甲壳素脱乙酰化可制得壳聚糖,壳聚糖是天然糖中唯一大量存在的碱性氨基多糖,具有许多特殊的物理化学性
学校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健康教育,对学生当前的学习和生活,以至今后的发展及适应社会生活都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的健康教育在课程内容设置、课时分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