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维比喻辞格的对比与翻译——以《红楼梦》的汉维文本对比为例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xingyuan1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人类为了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自然离不开各种的修辞手段,人类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段来美化和装饰语言,使语言的表达更为形象、具体、生动,更容易被他人理解和接受。在各种的修辞手段,中,比喻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一个恰当的比喻,能起到举一反三、促人思索,耐人寻味,启迪心智的作用。   比喻与本民族的文化紧密相连,它以语言为载体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但人类具有客观共同的物质存在基础,因此,各民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客观共同的认知基础。因此不同的民族语言,比喻的艺术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这也是本论文的探讨的基础。   根据聂焱先生的分析,比喻的基础有四个方面,即客观基础、心理基础、文化基础和语言基础,①这也就决定了不同民族语言比喻的差异性。比喻的组成是多方面的,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我们最为关注的是比喻的“联想”与“语义”部分,即“本体”和“喻体”,因为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比喻历来是各修辞学家及翻译者热衷探讨的对象。但纵观对比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汉语和英语比喻修辞格研究上。对维汉比喻修辞格的研究却不多。在维汉比喻辞格的互译过程中,通常采取的是何种翻译方法和原则,译者的立足点是什么都是我们需要了解的。   本文主要以维译本《红楼梦》为主要参照对象,对汉维两种语言在使用比喻修辞格的异同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在两种语言比喻相似的基础上,运用表达的对等原则探讨汉维比喻的互译原则。对比的目的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如果以两种文化相互交流和人们之间的交际为目的,以目标语读者能得到与源语读者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感受和体会为前提,那么汉维比喻修辞格的翻译为达到这一目的可采取什么样的翻译方法,分析和总结出汉维比喻翻译的一些常规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为汉维比喻翻译提供一些可参考的信息。
其他文献
南宋时期,由于社会相对安定,加上统治者提倡,茶文化高度繁荣,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文人创作了大量的茶诗。从茶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文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认识南宋社会及文人
本文以鲁迅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所写的《导言》为切入口,论证鲁迅在《导言》中所评价的作家、社团、文学现象等对5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写作所产生的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