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动、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客观来讲影响着老年人社会支持的获得。如果从支持提供者的角度,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可以划分为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1998年和2008年两次针对广州老年人的调查数据显示,属于正式支持的退休金制度是城镇老年人生活切实的保障,而农村老年人则更加依靠非正式支持中子女的现金供给,因而在城镇验证了代际支持中“以需要为转移”的理论,而农村则是一种“需要论”和“互助论”的混合逻辑。
本文分别从经济、健康和精神三个方面考察老年人获得的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情况。笔者认为,老年人在遇到困难时最希望求助属于非正式支持,尤其是子女,而求助于正式支持是最后的选择.同时,本文利用2008年与1998年两次广州老年人的问卷数据做了时期、城乡对比,发现与十年前相比,老年人在遇到困难时对非正式支持的期望程度上升,对正式支持的期望程度下降。在经济、健康方面遇到困难时,农村老年人比城镇老年人更加依靠自己的子女。在精神方面,农村老年人比城镇老年人有更高的比例求助于亲戚、朋友或邻居。
本文还对老年人遇到困难时最期望支持者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老年人期望正式支持与否,主要与老年人对正式支持“可获得性(availability)”有关。在非正式支持中,经济、健康方面与精神方面情况又不相同。在精神方面,城乡老年人高水平的社会交往都可能让老年人在心情不好时最期望亲戚、朋友或邻居的支持。在经济和健康方面,影响城镇老年人选择求助对象的可获得性是居住方式,农村老年人选择求助对象的影响因素则较为多元。笔者推断在农村,老年人最期望支持者的影响因素是一个“可获得性”与“互助论”混合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