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城镇居“城之尾,乡之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推进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改革开放以来,从“小城镇,大问题”的学界思考到“小城镇,大战略”的国家层面确立再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工作方针转变,四十年来小城镇发展不断的受到各方关注。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小城镇数量的快速增长,其建设品质低、盲目攀比扩张等问题也逐渐暴露,为提高小城发展镇建设质量,有重点的发展小城镇逐渐取代重点发展小城镇成为相关政策实施的着力点,一些地方政府也相继展开了省、市级别的重点镇选取工作。在此背景下,住建部联合六部委于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评选了1887个全国重点镇,并于2014年将其增补调整为3675个。此后,虽然有个别镇出现了合并调整,但目前仍有3674个全国重点镇在县域社会经济发展、建制镇示范试点以及特色城小镇和中小城市培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鉴于此,本文以分布面广、包含小城镇发展类型多且在评选上具有较强统一性和权威性的全国重点镇作为研究样本。首先,利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对中国重点镇的属性特征、分布特征和区位特征进行解析,得到其属性类型以及在不同区位中的分布情况。其次,在对重点镇建成区、镇域以及其在县域中的发展情况加以考虑的基础上,从人口、产业、城镇化3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CA)构建系数矩阵,对3674个重点镇的发展质量逐一进行评价。进而,将中国重点镇的区位类型、属性类型和发展质量进行耦合,构建中国重点镇发展类型识别机制,对每一个重点镇的目标定位和发展类型进行划分和明确。最后,对面向不同发展目标的重点镇发展路径进行理论分析,并结合典型案例对相关路径和策略的实施展开探索,进一步拓展研究的深度。主要结论包括:(1)中国重点镇涵盖了县城、特大镇、特色镇、试点镇等方面的属性特征,可以划分为特大型、复合型、试点型、特色型、服务型和普通型6种属性类型,其中前5种属性类型的重点镇在发展上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多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带,其中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内的聚集程度最高。而在属性上不具备明显发展优势的普通型重点镇数量最多且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内陆地区,以川渝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地区的聚集度最高。(2)中国重点镇在核心区、过渡区和边缘区3种类型的区位中均有所分布。核心区属于高度城市化地区,其内的中国重点镇会逐渐与中心城市都市区形成一体化发展。过渡区是中国重点镇最主要分布的地区,处于这一类型区的重点镇在发展上更依赖于自身的基础实力和特色资源,其中有1/4以上的普通型重点镇虽然在属性方面实力不足,但却在产业、交通、旅游等方面具备一定资源优势,其特色发展潜力亦不可忽视。边缘区也分布了较多的重点镇,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升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推进,这些重点镇将逐渐成为地区间交流合作的支撑平台。(3)中国重点镇的发展质量总体上呈现出“东强西弱”的空间分布格局,这主要是由产业聚集能力在东西部地区分化程度较大所导致的。从属性上来看,特大型、复合型和服务型重点镇的发展水平总体较高,其中特大型重点镇的发展质量全部为优势,已经具备了向小城市发展升级的实力。从分布上来看,高质量聚集区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和鲁中南地区,而成渝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地区的重点镇整体发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区位上来看,核心区的重点镇发展质量更高,而过渡区和边缘区内重点镇的发展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4)基于“区位-属性-质量”构建识别机制最终得到6种中国重点镇发展类型,分别为都市一体化型、区域增长极型、综合带动型、专业特色型、门户型和一般型。都市一体化型重点镇包含综合新城、城市副中心和城市功能组团3种目标定位,未来将逐渐向城市的功能形态发展,承担起城市各项职能。区域增长极型重点镇的发展目标为小城市,其发展规划要打破“镇”的思维模式,以小城市甚至小都市区的规模统筹安排各项设施用地布局。地域中心型重点镇包含区域服务中心和县域综合中心2种目标定位,未来要进一步扩大和提升服务范围及质量,提升在区域中的中心层级。专业特色型重点镇要利用自身资源优势进行专业化特色化的产业发展,并以此带动生活要素和生态景观的“双升级”。门户型重点镇包含门户城市、门户枢纽镇、省际合作示范3种目标定位,未来要依托口岸和边界所产生的边缘增值效益,逐渐由通道经济向枢纽经济乃至综合增长极发展。一般型重点镇还需进一步加强自身实力,发挥好重点镇的基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