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乡土时代小城镇历史街区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以黄屯老街为例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xicoco6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安徽省庐江县龙桥镇的黄屯老街于2016年被评为安徽省首批千年古村落,在此背景下当地政府着手开始对黄屯老街进行更新改造,以延续和保护当地的传统性乡土文化,由于老街所处的小城镇地区经济落后、资源匮乏,其更新改造工程一直面临诸多困难,如改造资金严重缺乏;当地居民的改造动力不足等,面对这些困难,笔者在借鉴“后乡土中国”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采用田野调查法、现场访谈等方式对黄屯老街进行了长期的实地调研,归纳总结了黄屯老街的社会特征、空间环境特征和传统民居特征,在改造过程中,根据其社会特征我们组建了“村落建造共同体”不断的与地方政府、居民和乡村精英交换规划设计与建造意见,最后确定了黄屯老街“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改造模式,根据其空间环境特征和传统民居特征,提出了重塑乡土性培育现代性的改造原则。在工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从宏观规划层面上对老街采取道路系统修复、现代功能介入、界域空间重塑、街巷空整治、行为活动空间改造;从单体改造方面,首先对老街民居进行风格分类,对每种风格制定不同的改造策略,同时针对每一种改造策略为居民提供不同的改造方案。目前,由“村落建造共同体”制定的黄屯老街更新改造策略已在改造工程中逐步实施,其实际效果有待进一步的验证,但笔者希望以此为将来其他小城镇地区的历史街区更新改造提供借鉴和经验。
其他文献
精神作为与物质相对的概念,在建筑学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关于精神的理论和精神的理解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议题,但却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研究价值。路易斯·康的思想为现代建筑带来
中国快速城市化发展的今天,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居住环境恶化、房屋质量下降、房价上涨等问题是快速城市化带来的负面产物。而其中的核心问题集中在大量的住房需求及居住质量与
公共实训基地作为一种新型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组织形式,已然成为全国各地积极投身和发展的重点,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省委、省政府均表示了高度重视。然而急剧膨胀的技术人才输出
学位
书院作为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对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人才的培养、学术文化的发展都曾起到过重大作用。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十分完备的书院规制,并拥有教学、祭祀
学位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乡镇旅游业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发展,在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面临传统风貌及特色空间缺失的遗憾。本文以环巢湖周边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三河古镇为例
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城市的扩张需要建设新的开发区。开发区中的综合服务中心是政府机构对开发区实施管理的重要行政办公建筑,是开发区启动的象征。每个开发区都存在区位规模
住房保障是我国现阶段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也成为近年来中央级地方政府十分关心并大力投入的民生工程。在声势浩大的保障房建设浪潮中,浙江的保障房建设也
近年来,随着广场舞活动的流行,因噪音干扰引起的纠纷也日渐增多。本文以广场舞为研究对象,但又不仅仅局限于广场舞,而是涵盖了社区生活中某一类存在噪音干扰的公共活动,例如晨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