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白斑临床特征、HPV感染及服用Gp效果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L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口腔白斑(oral leukoplakia,OLK)病人自身对照的临床资料,从临床病理特征、OLK石蜡样本中人乳头状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状况,以及统计服用复方绞股蓝胶囊(gynostemma pentaphylla compound,Gp)治疗情况三方面入手,探讨和分析这些暴露因素对OLK癌变或疾病进程的影响。方法:整理和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00.1-2015.12年间经病理诊断为OLK的2628例病人及其临床病理资料,并选取有两次以上手术或活检的OLK进行自身对照研究,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自身配对样本258例。在此258例样本中,按终点事件不同分为“轻度异常增生组”(50例)、“中度异常增生组”(66例)、“重度异常增生组”(35例)、“癌变组”(41例),四组共计192例。整理发现有两次以上手术或活检的258例OLK病人中有66例病理程度减轻者,将此66例单独列为“病理程度减轻组”。为研究HPV在OLK癌变中的作用,选取重度异常增生组(35例)和癌变组(41例)共76例病人(152个组织标本),抽取组织样本的DNA,采用HPV反向点杂交法(HPV-Reverse Dot Bolt)、核酸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p16INK4A表达及HPV感染状况;对“轻度异常增生组”、“中度异常增生组”、“重度异常增生组”、“癌变组”等四组的192例病人的治疗情况进行自身对照回顾分析,探讨服用复方绞股蓝胶囊在影响OLK疾病进程中的作用。应用Chi-square法分析临床病理特征及药物使用情况,以及HPV感染、p16INK4A表达情况。采用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和Cox多因素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HPV感染状况、服用复方绞股蓝胶囊与疾病进展的关系,并建立OLK癌变风险预测模型。66例“病理程度减轻组”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服用复方绞股蓝药物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1.我院2000.1-2015.12年间共有2628人诊断为OLK,其中8.0%(210/2628)首次诊断即为口腔鳞癌(OLK局部癌变);1.7%(41/2628)的OLK最终进展为口腔鳞癌。癌变病人的男女之比为1.09:1;发病部位以颊部(28.1%)、舌腹(25.6%)、舌缘(18.1%)、舌背(8.5%)、牙龈(7.8%)、腭部(5.0%)占绝大多数。2.根据每个病人均有首、末两次病理诊断的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共有258例病人入选“自身对照研究”。其中终点事件为轻度异常增生、中度异常增生、重度异常增生和癌变的病人分别为50例、66例、35例和41例,共计192例。其男女之比为0.47:1(p=0.027);舌腹/舌缘部(70.8%,136/192)为最常见的病损部位(p<0.01);84.9%(163/192)无吸烟史(p=0.017),91.6%无饮酒史(p=0.011)。中、重度异常增生(p<0.01)、饮酒(p=0.019)是OLK癌变的独立预测因素。此外,258例病人中有66例经临床治疗后病理报告显示病情有好转占25.58%;66例好转病例中有41例(60.3%,41/68)病人曾接受复方绞股蓝胶囊治疗。3.为研究HPV在OLK癌变中的作用,选取OLK病人终末事件为重度异常增生与癌变的两组病人,合计共76例(152个组织样本)。应用HPV反向点杂交法检测结合HPV DNA PCR、p16INK4A IHC法发现共4例(5.3%,4/76)病人HPV16阳性,重度异常增生组和癌变组各2例。未检出其他亚型阳性,且4例均在首次活检样本中检出,而在末次样本中均未检出。OLK癌变组中首、末次组织样本p16INK4A高表达比例分别为51.2%(21/41),24.4%(10/41)(p=0.006)。重度异常增生组中首、末次组织样本p16INK4A高表达比例分别为22.9%(8/35),20.0%(7/35)(p=0.926)。单纯通过p16INK4A表达来判断HPV阳性的话,其假阳性例数占总病例数的32.9%(25/76)。p16INK4A蛋白在OLK早期阶段中高表达提示该病损可能有较高的癌变倾向(p=0.013,OR=3.544)。4.OLK进展为轻度异常增生、中度异常增生、重度异常增生及癌变的192例自身对照病人中,服用复方绞股蓝胶囊占51%(94/192),仅进行手术切除而未用复方绞股蓝者为49%(98/192)。Kaplan-Meier分析显示首次诊断OLK伴有轻度或中度异常增生且服用药物者不易癌变(p=0.04,p=0.046),而首次诊断即为重度异常增生者是否服用药物对OLK癌变影响不大(p=0.741)。Cox回归分析显示中、重度异常增生、未用药、饮酒是OLK癌变的独立预测因素。5.利用Cox回归分析建立预后指数模型:h(t)=h0(t)exp(0.767×中度异常增生+2.88×重度异常增生+0.944×饮酒-0.934×用药),风险函数h(t)越大,OLK越易癌变。结论:1.在本研究中,8%的病人首次诊断时即已发生癌变,这提示提高病人对OLK的认知以及增强OLK癌变的预防意识至关重要。提高病人治疗的依从性、定期随访将对OLK癌变的防治有积极重要的意义。2.本次192例OLK自身对照研究发现,舌腹/舌缘为高发部位且为易癌变部位。中、重度异常增生程度、饮酒、未经药物治疗是本组病人OLK癌变的独立预测因素。3.本研究中HPV检出率仅为5.3%,且均为HPV16感染。值得注意的是本组OLK中HPV仅可在首次活检样本中检出,并未形成病损处长期慢性感染。这提示与HPV相关型口咽鳞癌的发病机制不同,HPV16感染可能仅为OLK病变发展的伴随事件,而非OLK癌变的主要危险因素。4.p16INK4A过表达判断HPV感染的假阳性率较高(32.9%)。因此,不能单独以此来诊断HPV感染。但p16INK4A在OLK癌变中存在“先高后低”的表达变化,提示p16INK4A表达可作为OLK癌变过程中规律变化的动态指标之一,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5.以复方绞股蓝胶囊为代表的活血化瘀药物,在预防、延缓甚至阻断OLK癌变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6.综合应用多种临床病理指标所建立的OLK癌变预测风险模型,对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正确指导病人治疗、提高疗效有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胆囊癌组织中PIK3CA E545K突变与患者预后相关性的研究目的研究PIK3CA E545K突变与胆囊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以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通过靶向测序技术,检测130例胆囊癌患者手术标本中PIK3CA的基因序列。分析E545K突变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的统计学方法,研究E545K突变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胆囊癌患者中PIK3CA E545K
目的: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目前病因不明。OLP损害组织中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pDC)及其内体膜上的Toll样受体9(Tolllike receptor 9,TLR9)明显增加,下游干扰素α(interferon,IFN-α)通路活化。本研究筛选辅助TLR9活化的互作蛋白,再进行数量、分布等验证,最后通过
定量蛋白质组学是开展癌症研究的重要工具,特别是发现诊疗标志物和调控关键蛋白。肺癌的转移和耐药一直是其诊疗中面临的难题,如何评价癌症治疗的效果亟需发现特异的分子指标。血液作为人体最重要的体液,是临床常用的检测样本。定量比较肺癌治疗不同阶段血清中蛋白质组的变化,有助于发现癌症治疗评价的生物标志物,探究癌症转移、耐药的分子机制。核酸结合蛋白(NABPs)广泛介导细胞内的基本功能,由于缺乏高效的富集方法,
目的:探明糖尿病周围神经血管病变(DPNV)对神经轴突导向因子Netrin-1蛋白的影响,探索Netrin-1在调控脂肪干细胞(ADSCs)增殖、迁移及修复DPNV中的角色。阐明Netrin-1对ADSCs的调节作用与具体分子机制。为探索DPNV的临床防治的新治疗方案提供理论基础与依据。方法:(1)获取临床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的下肢缺血肌肉组织以及外周血血清,通过免疫组化、免疫荧光、Western
目的:揭示GSDMD蛋白在结直肠癌中表达模式与临床病理相关指标的关系,探究GSDMD亚细胞定位在结直肠癌发生和进展中的功能与机制。方法:通过配对结直肠癌组织芯片的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技术,分析GSDMD表达模式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联。采用CCK8与裸鼠皮下成瘤技术检测GSDMD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应用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
在生物体发育过程中,遗传信息的改变产生嵌合体,其中部分突变使细胞获得生长优势,导致肿瘤等疾病的发生。肿瘤异质性是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使肿瘤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是一类新型的抗肿瘤药物,其中,SAHA已被FDA批准用于皮肤T细胞淋巴瘤临床治疗,但SAHA在抗实体瘤肿瘤治疗中的效果却与预期相差甚远。因此,深入理解SAHA耐药性的分子机制可为临床应用中更好地进行病人筛选和增强治疗效果
研究目的:卵巢过激综合征(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OHSS)是在促排卵过程中产生的最严重并发症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OHSS与氧化应激反应密切相关。褪黑素是重要的广谱抗氧化剂,在人体内包括卵泡液中广泛分布。SESN2基因在抗氧化应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OHSS、SESN2及褪黑素三者间可能存在密切的联系。本研究第一、二章分别根据窦卵泡数(ant
背景:儿童中存在一些罕见血液病,比如慢性幼年性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juvenile myelomocytic leukemia,JMML)、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Diamond-Blackfan anemia,DBA)、先天性角化不良(Dyskeratosis congenital,DC),发病率低,基因型和临床表型变异性大。目的:探讨JMML突变基因类型与临床特征的关系、转变为急性白血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血液系统疾病,目前认为免疫功能异常是导致发病的主要原因,淋巴细胞活化的背后必然伴有细胞的能量代谢重组,但具体何种代谢方式参与再障的发生尚不得而知。此外,环孢素A作为治疗再障的一线用药,可显著抑制骨髓淋巴细胞的增殖,除传统经典作用途径外,它是否同时具有通过抑制淋巴细胞的代谢发挥治疗作用的功能也不清楚。为解决以上科学问题,本论文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研究,旨在为再障的根治
在全球范围内,脑卒中是第二大致死因素,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脑卒中又称中风,具有高致死率,高致残率以及高复发率的特点,而造成长期功能恢复障碍的一个因素是自发性的神经再生和血管新生非常有限。因此,脑卒中的治疗需要关注减少早期的神经功能损伤以及促进长期的神经功能恢复。Sirt3是一种依赖于NAD+的去乙酰化酶,在哺乳动物中具有维持代谢平衡,促进应激条件下造血干细胞的干性维持以及介导能量限制对听力的保护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