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保肝宁对活化星状细胞HSC-T6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研究保肝宁在HSC-T6上对白细胞介素-6(intefieukin-6,IL-6)和Bcl-2的调节作用;探讨保肝宁对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transcriptional factor-κB,NF-κB)及NF-κB抑制因子(inhibit-kB,IκBα)的作用,试图阐明保肝宁抗肝纤维化的可能机制。 方法: 一、体外实验:给正常wistar大鼠分组,每组十只,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分组给予低剂量的保肝宁煎剂(保肝宁低剂量组,1.35g/ml)、高剂量的保肝宁煎剂(保肝宁高剂量组,2.7g/ml)灌胃7天,对照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制备含药血清及正常大鼠血清。将HSC-T6细胞传代并培养,分组给予药物血清培养基以及正常大鼠血清培养基培养细胞,采用SRB(Sulforhodamine B)法、荧光染色法、琼脂糖凝胶电泳法、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eoadsordent assay,ELISA)观察保肝宁对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增殖、分泌、凋亡的影响以及对HSC内NF-κB之单体P50、NF-κB抑制因子(inhibit-kB,IκB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 以及Bcl-2表达的影响; 二、体内实验:四氯化碳(CCl4)皮下注射制作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四组造模动物分别给予高剂量的保肝宁煎剂(保肝宁高剂量组)、低剂量的保肝宁煎剂(保肝宁低剂量组)、生理盐水(病理组)和秋水仙碱(秋水仙碱组),生理盐水注射的大鼠设为病理组;另设正常培养的大鼠,皮下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应用苏木精和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Western blot法观察肝内磷酸化的IκB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观察肝脏细胞内NF-κB的表达、分布情况。 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探讨保肝宁对核转录因子一沼(leartranscriPtional facto卜虑,NF一虑)以及受其调控的白细胞介素一6Onterleuk勿6,IL一6)和Bd一2的调节作用,了解保肝宁抗肝纤维化的可能机制。结果: 一、保肝宁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HSC增殖速度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但药物组间增殖速度无显著性差异(P>.05),保肝宁对HSc增殖速度的抑制率与药物血清浓度之间无剂量依赖关系; 二、HSC在不同培养基处理3h后,细胞内磷酸化的I虑a表达发生改变,与对照组相比,保肝宁处理组I出a的磷酸化程度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而在药物血清作用48h后各组间磷酸化的I沼a表达没有差异(P>.05); 三、与对照组相比,保肝宁高、低剂量组HSC的凋亡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 四、药物血清处理48h后,与对照组相比保肝宁处理组HSc内NF一沼及其调控的Bd一2、IL一6的表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 五、CC卜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经不同药物处理后,Westem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病理组、保肝宁处理组和秋水仙碱处理组磷酸化1仗B表达显著增高(P<0.01);与病理组相比,保肝宁处理组(高、低剂量组)和秋水仙碱治疗组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保肝宁治疗组和秋水仙碱治疗组相比,磷酸化I沼表达降低,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1)。 六、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对照组可见肝脏各类细胞内围绕胞核周边有少量NF一沼的表达;而病理组可见肝细胞和间质细胞胞核内NF一沼强阳性表达;保肝宁治疗组和秋水仙碱治疗组可见中等强度的NK一虑的表达,且阳性表达细胞多位于汇管区周围。与对照组相比,病理组、保肝宁治疗组和秋水仙碱治疗组NF一虑表达增高,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与病理组相比,保肝宁治疗组和秋水仙碱治疗组NF一虑的表达显著降低,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保肝宁治疗组和秋水仙碱治疗组相比,NF一虑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一3- 一、保肝宁抑制HSC的活化和增殖,促进HSC的凋亡; 二、保肝宁抑制HSC一T6细胞IL一6的表达,可能是保肝宁抑制HSC活化和增殖的机理之一; 三、肝宁抑制HSC一T6细胞Bd一2的表达;可能是保肝宁促进HSC凋亡的机理之一; 四、NF一出调节IL一6和Bcl一2的转录,保肝宁抑制NF一忍的核转位可能是保肝宁调节IL一6和Bd一2表达的机制之一; 五、保肝宁显著抑制体外培养的HSC内I虑a的磷酸化,I虑a磷酸化程度降低引起的NF一沼核转位减少可能是保肝宁抗肝纤维化的机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