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随着我国土壤污染问题严重程度的加深,随之而来的是导致耕地环境质量的不断下降,同时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问题也愈发突出,已成为制约农业和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设施农业土壤中污染物通过农产品而带来的潜在风险已经成为环境安全领域的一大关注热点。我国人地资源比较低,高质量耕地资源有限,为此,研发经济、有效的复合污染土壤边修复、边生产的实用技术,对保障土壤-作物系统生态环境安全,实现农业清洁生产和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实验室前期研究工作基础,对沈北设施农业土壤的PAHs和OPEs污染进行了调查评估,并以农田土壤中广泛存在的多环芳烃(PAHs)和有机磷酸酯(OPEs)两种有机污染物作为目标污染物,以常见果实类蔬菜(番茄、辣椒、黄瓜和茄子)、根茎类蔬菜(胡萝卜、白萝卜和莴笋)和叶菜类蔬菜(小白菜、生菜、油菜和菠菜)为研究对象,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添加实验室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AHs高效降解菌(N)和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RL)进行调控,测定对比自然条件组(CK)、施加鼠李糖脂组(RL)、施加高效降解菌组(N)和复合措施组(RL+N)对PAHs和OPEs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以及修复过程中不同类型蔬菜中PAHs和OPEs吸收积累量,并作出生态安全性分析,筛选出适宜边生产、边修复的PAHs和OPEs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沈北典型设施农用土壤PAHs和OPEs进行了污染特征调查、污染来源分析和污染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有14种PAHs检出,其中土壤高环PAHs浓度高于低环PAHs的浓度。土壤PAHs的浓度平均值为511.78μg/kg,是加拿大农业土壤PAHs标准规定限值(100μg/kg)的5.12倍。按照Maliszewska-Kordybach(1996)提出的PAHs污染分级标准,研究区土壤PAHs污处于轻度污染水平。采用相对丰度法和同分异构体比值法分析了土壤中PAHs主要来源于生物质和煤炭的燃烧;采用毒性当量因子(TEF)计算了沈北典型设施农业土壤中PAHs毒性当量(TEQBaP)为59.404,其中,Chr、BaA、BkF、BaP、BbF以及DbA 6种PAHs TEQBaP为58.761,占总TEQBaPaP 98.62%。基于荷兰土壤质量标准规定的10种PAHs单体化合物(Nap、Phe、An、Fla、Chr、BaA、BkF、BaP、BEP、InP)对土壤PAHs污染风险进行了评价,表明该土壤存在一定的致癌风险并存在潜在的生态风险。表层土壤中有13种OPEs检出,总残留浓度的平均值为328.11μg/kg。其中烷基磷酯占70.45%,氯代磷酸酯占18.39%,芳香族磷酸酯占5.60%。采用风险熵(RQ)值法对土壤OPEs进行生态风险评估,得出11种OPEs∑RQ为1.0965,表明该土壤中的OPEs存在一定的潜在生态风险。(2)基于前期实验室研究成果,对PAHs和OPEs复合污染土壤进行了单一植物(11种常用蔬菜)、植物+鼠李糖脂(RL 5mg/kg)、植物+高效降解菌(N500ml/m2),植物+鼠李糖脂(RL 5mg/kg)+高效降解菌(N 500ml/m2)的现场修复实验,结果表明:对土壤PAHs去除效果比较明显,去除率在4.16%38.15%;不同修复措施的土壤PAHs去除效果为RL+N+植物>N+植物>RL+植物>单一植物,植物体PAHs含量在20.1368.54μg/kg,且为叶菜类>根茎类>果实类;但对土壤OPEs去除效果不明显,残留浓度大体呈现出CK>N>RL>RL+N的现象,植物体OPEs含量在16.6363.18μg/kg,且表现出叶菜类>果实类>根茎类。综合对比土壤污染物去除效果和植物中污染物的残留含量,“鼠李糖脂+高效降解菌+黄瓜”的土壤PAHs去除率为38.15%,OPEs去除量为5.05μg/kg,黄瓜中PAHs和OPEs残留量分别为20.13μg/kg和33.06μg/kg;“鼠李糖脂+高效降解菌+番茄”的土壤PAHs去除率为35.93%,番茄中PAHs和OPEs残留量分别为31.94μg/kg和29.16μg/kg,明显好于其他措施,具有边生产变修复的潜势,可作为PAHs或PAHs-OPEs复合污染土壤可持续绿色修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