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行不良贷款研究意义重大,它不仅关乎单个银行的盈利水平、健康发展及核心竞争力,更与当地的政治金融形势密切相关,关乎金融稳定,与金融危机密切相关,具有潜在的严重的危害性。不良贷款的风险管理工作在银行的日常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实践中,我国商业银行一方面要不断的处理存量的不良贷款,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做到控制新生成的不良贷款。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参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调整信贷结构,投放了一批小微贷款业务。理论上,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管理应遵从大数法则原理,通过统一授信、单户限额、三查模板等方式,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经营管理应该可以做到“小额、分散、批量、标准化”。但实际中,由于长期以来,小微企业很难从银行系统获取贷款,银行系统内几乎没有小微贷款的征信记录,小微贷款的笔均金额、贷款期限、定价情况及逾期归还情况都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撑,因而在银行开始进入小微贷款领域时,客观上并不能拿出一张十分准确的风险评分卡。在单笔贷款的审批中,我们发现全国各区域的差异之大,并非一张模版可以“标准化”的;单户限额500万,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最高可以到达1000万,这样的贷款已不是“小额”贷款;加之系统技术方面尚未建立借款人家谱和各种关联关系的识别功能,贷款集中度风险较高,根本无法实现真正的“分散”化。如此,“大数法则”赖以生存的根基并不存在。本文以HH银行为例,结合现有理论研究成果,通过对HH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特点及典型案例分析,揭示了商业银行现阶段在小微贷款风险管理方面的指导思想、组织架构、规章制度、人员素质等各方面的不足及偏差。深入分析了小微不良贷款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要用科学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指导工作,主动管理风险,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文化,通过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构建小微贷款的风险分散和转移机制,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优化风险管理流程,强加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胜任能力教育,建立健全风险监督机制,确保政策制度的有效执行等一系列极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管理策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