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域理论视角下乡土文学中的审美价值研究——以莫言为例

来源 :济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qm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尝试利用语域理论对乡土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旨在揭示乡土文学中的审美价值,从而拓展语域理论的应用范围,并为研究乡土文学提供有益的启示。  首先,论文对乡土文学的审美研究、莫言及其乡土文学作品进行了综述。乡土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种类,其显著特色是以工业文明为背景来展现某一地域的“地方色彩”和“风俗画面”。另外,乡土文学在文坛上盛行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审美价值即客体能够满足主体在审美方面的需要。莫言作为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乡土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代表性,因此以莫言的乡土小说作为研究对象,有利于深入研究作者的写作特色以及乡土作品的审美价值。莫言用朴实的民间语言创造了一个神奇的“高密东北乡”,其真实的描写、怪诞的叙述、奇特的想象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乡村世界。  其次,理论框架部分为论文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概述了语域理论的研究溯源、语域的定义、语域的三大变项和语言的纯理功能。语域即语言的功能变体,语域情景因素的三个变项包括语场、语旨和语式,语言的纯理功能分别是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语场主要实现的是概念功能,语旨主要实现的是人际功能,语式主要是实现的是语篇功能,并且指出了各自在词汇语法层上的体现形式:概念功能主要通过及物性和语态实现;人际功能主要通过语气和情态系统实现;语篇功能主要通过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来实现。  再次,论文指出了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即采用描述性研究。本文以莫言的乡土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实例分析和理论思辨的方式观察、描述、研究作品中具有乡土特色的语篇,进而揭示出乡土文学的审美价值。  最后,论文分别从情景和词汇语法层对莫言作品中的审美价值展开具体分析。第一,在情景层面,本文分别从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方面对莫言的乡土小说进行分析。以语场中的话题、环境和社会活动为研究视角,揭示了乡土小说中的生态文化话题、荒诞话题、死亡话题、地域环境、文化环境、乡村生产活动和乡村生活活动等具有的美感,分别为多样美、批判美、冷艳美、诗意美、厚重美、原始美和闲适美。语旨包括角色和情感两部分,其中英雄人物、悲情人物、边缘人物和淳朴人物分别涵盖了英勇美、深邃美、静谧美和友善美等审美价值;无价美、真诚美、温馨美和崇高美则分别通过亲人、爱人、陌生人和战友之间的积极情感来展现;忧虑和蔑视这些消极情感则具有动荡美和个别美的特征。以语式中的书面语、口头语和体态语为研究视角,揭示乡土作品中的第一人称主观型全知视角、第三人称旁知型限制视角、修辞、口头语和体态语所蕴含的审美价值,即自由美、偏颇美、淳朴美、通俗美和率直美。第二,在词汇语法层面对莫言的乡土小说进行分析,利用具体的语料分别从及物性系统、语气、情态系统、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其与小说主题、中心思想、人物角色和语篇等内容的关系,以及美感的生成机制和体现。其中物质过程体现了自然美,存在过程属于静态美学范畴,语气和情态系统具有动态美,主位结构蕴含感觉美,生动美主要通过信息结构展现。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中国当代作家莫言及其作品在国际上备受关注。特别是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后,其作品的国际销量一路看涨。其中,英文版本的译者葛浩文对于莫言及其作品的海外传播发挥了
牙买加·金凯德,一位出身于安提瓜的美籍作家,被誉为当代西印度群岛最重要的作家,被比喻为来自加勒比海带刺的黑玫瑰。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涉及到母女关系和殖民主义的主题。《我的
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从分层教学的理论出发,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探讨了中学教育中分层教学的利与弊。 Layered teachin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orms o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