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1世纪以来,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中国与世界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在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的形势下,中国也要紧跟世界发展潮流,放眼世界,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新时期,习近平主席发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即是中国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和建设美好世界而提出的中国方案。中国需要走向世界,需要发出中国声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培养拥有国际视野,从广阔的视角认识问题的国际化人才十分有必要。第八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来,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中国与世界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在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的形势下,中国也要紧跟世界发展潮流,放眼世界,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新时期,习近平主席发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即是中国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和建设美好世界而提出的中国方案。中国需要走向世界,需要发出中国声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培养拥有国际视野,从广阔的视角认识问题的国际化人才十分有必要。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后,2003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开放的国际视野,国际视野的培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第九次课程改革已经开始,2017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国际视野的培养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明确提出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的课程目标。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教育部组织统一编订高中历史必修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中外历史纲要》已经在六个省市使用,并即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中外历史纲要》分为上下两册,采用中外通史的编写方式,从中国的发展看世界,从世界的发展看中国,蕴含丰富的国际视野培养相关内容,为高中生国际视野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时代发展、新课程改革、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让我们不得不关注高中生国际视野的培养。然而,经过问卷调查与教师访谈,发现高中生国际视野培养还存在着重要性认识不足、蕴含的具体内容认识不清、培养方式较为单一等问题。以《中外历史纲要》作为考察中心,梳理两本书中蕴含国际视野的具体内容,选取上下两册中具有代表性的课制成教学案例,弥补在调查中发现的高中历史教学国际视野培养案例相对匮乏的不足很有必要。另外,高中生国际视野的培养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与实践结合,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国际视野培养应采取的策略同样不容忽视。根据课程标准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挖掘《中外历史纲要》中国际视野的相关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中国和世界都是切实可行的措施,可以为一线教学提供借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需要注意到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培养两者不是割裂开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都是在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之下提出的培养要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需要解决好两者的关系。教师是学生活动的引领者与促进者,高中历史教学中国际视野的培养,建立在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注重专业化发展的基础之上。每一个教师都是教学团队中的协作者,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尝试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沟通与协作,就某一特定专题或内容统一分析,注意多学科的协作,共同推进国际视野的培养。
其他文献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收集和研读,对直观想象素养及其相关概念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对国内外关于直观想象素养和相关的研究进行分析。并在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理论等理论的指导下,访谈一线教师,开展课堂观察。发现当前小学生数学直观想象素养培养策略及其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所设情境无法激发学生借助直观手段的需求;立体几何、图形运动的相关操作活动较少;小学生难以由直观转变为合理的想象;未充分激
病患到医院做检查,进行疾病诊断及治疗是已经固化的就医模式,这种到医院就诊的传统的诊疗模式程序繁琐、费时费力、效率低下。足不出户,或随时随地进行医疗检查、诊治疾病一直是人们的梦想。科技的进步使医院外应用的自助性穿戴医疗设备成为现实,通过可穿戴设备监测多种生理参数,
社区微治理让治理进入更微观和更细化的具体层面:治理层级下移,治理内容更具体化,治理方式更细化,治理主体有更大空间和自由度。通过对井研县研经社区微治理状况进行调研发现,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微文化,大情怀;微主体,大协同;微项目,大民生;微信息,大网络;微“众筹”,大同心。与此同时,在微治理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微机制不顺;微资源不足;微行动不力等。为此,应理顺治理机制,加强资源保障,提升微行动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简称《课标》)颁布以后,各版本教材针对本模块内容的编写思路相对一致。在教学测评方面,各版本教材围绕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原理算法、开发应用、安全伦理等学习内容,以及项目式学习过程,分别设计了巩固提升练习、项目评价标准、总结评价标准等测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单元评价设计的深度、广度及系统性。
以海带、大蒜及生姜为主要原料,经过科学加工调配制成全天然多营养功能型复合调味品。
中学中年教师是新课程改革实践的中坚力量,是支撑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坚定基石。但受职业特性及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中年教师的职业发展问题并不受重视,职业发展相对滞后,发展状况不尽人意。与青年教师和老年教师相比,中年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承受着更多更大的经济与心理压力、社会责任与负担,是产生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促进中年教师职业的进一步发展不仅有利于缓解中年教师压力、减轻职业倦怠,也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
抑郁会对个体发展造成深刻而持久的消极影响,因而一直都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主题。抑郁的严重程度和流行率在青少年时期发生迅速增长,逐渐成为困扰当今青少年的主要情绪问题之一。在抑郁相关的众多影响因素之中,消极家庭环境是最为明确的因素之一;其中,亲子冲突与青少年抑郁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积极心理学指出,意向性自我调节是促进青少年积极发展的保护因子。目前国内关注意向性自我调节的研究较少,且多集中在学校资源和同伴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中有以文化交流为专题的章节,显示出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在历史学中的重要性,为了进一步辅助中学教学,提高历史教学效率,研究部编七年级下册古代中外文化交流教学是很有必要的。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中,关于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知识主要集中在唐、明与清,唐时期主要包括遣唐使与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关系、玄奘西行。明时期主要包括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