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族解放为核心”--大众生活周刊研究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an_cu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众生活》周刊是中国著名的新闻出版家邹韬奋继《生活》周刊后,创办的第二份以推动民族解放运动为主的时事性周刊。由于紧密结合并反映时代主题,栏目的设置又颇具特色,《大众生活》周刊创刊不久销售量即高达20万份,创下了当时我国杂志发行的最高记录。但是《大众生活》周刊一直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只是在邹韬奋出版实践和出版思想时偶有提及。   本文试图通过运用文献研究和个案解读的研究方法,对《大众生活》周刊进行传播学意义上的解读。首先,分析《大众生活》周刊的传者即编、作者群体。研究发现《大众生活》的主要作者除了文化水平较高外,还具有为大众服务的共同立场。其次,重点分析了《大众生活》的特色,即分析总结了周刊“星期评坛”、“图画的世界”、“大众信箱”、“漫笔”的栏目特色、“为民族解放”鼓而吹的内容特色以及新颖、独特、重要的版面特色。再次,以“一二·九”运动为个案,从报道数量、内容和立场三个方面细致的剖析了《大众生活》周刊是如何在民族解放运动中发挥“向导”作用的。最后,认为邹韬奋的新闻出版思想在《大众生活》周刊时期经历了明显的变化,即从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初步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报人。
其他文献
期刊
基于近年来一系列公民个人遭遇经由网络和媒体报道,酝酿成为公共事件,诸如“躲猫猫”、“天价烟”、“欺实马”等,本文从框架理论出发,认为网络环境下媒体对于公共事件的报道过程
期刊
早在1984年,信息论的创始人诺伯特·维纳就曾指出:“要想有效的生存,就必须有效的拥有信息。”自人类社会进入高度信息化时代以来,如同空气般的信息深刻影响着人们日常工作、
2009年6月,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由联合国新闻部主办的“网络仇恨”专题研讨会上第一次正式提出“网络仇恨”这一概念,潘基文将网络中的仇恨现象比作“信息高速公路上数条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