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场管理模式对牧民信贷行为的影响分析 ——以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为例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ing_ti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贷是解决我国牧区贫困问题的重要政策手段,尤其是自我国提出“精准扶贫”的战略目标后,信贷作为帮助牧民创造多样化生计来源的主要金融手段而被推动,因此,牧民的信贷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显得至关重要。然而,关于信贷行为的研究多集中于信贷供给方,即金融机制的研究,却很少关注牧区草场管理制度的演变对牧民信贷行为产生的影响。近来,随着我国草场管理政策的推动,实际草场管理中的制度处于不断演化的过程,牧区出现了多样化的草场管理制度包括社区共用草场、草场承包到户以及联户经营草场。不同的草场管理模式影响着牧民草场使用和畜牧业生产方式,进而可能影响牧民的信贷行为。因此,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牧区草场产权变革后,采用不同的草场管理模式对牧民信贷行为的是否产生影响。为此,本文通过识别出牧户畜牧业经营情况的传导机制,构建了“草场管理模式—中间传导机制—信贷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2018年7月—8月课题组在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所选取的三个案例村166户牧民的问卷调查所收集的数据,运用二元logit模型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草场管理模式影响牧户信贷行为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草场承包到户的管理模式下牧民对贷款的依赖性更强;(2)社区共用的草场管理模式下牧民的还贷能力更强。本文对此结果的解释是,草场承包保护了牧户个体的使用权,但也对畜牧业生产及牧民生计带来负面影响,打破了牧区原有的社区共担的互惠机制和四季游牧的草场利用方式,牧民开始采取租入草场、购买饲草料以及借贷来代替原有的社区共担风险、共享关键资源的模式。增加了畜牧业经营的成本,牧民产生现金缺口,转而求助于信贷。畜牧业经营情况难以改善使得还款成为困难,甚至产生“以贷还贷”现象。与草场承包到户的管理模式相比,社区共用草场和联户经营草场的管理模式通过社区组织和互惠关系来协调放牧方式、牲畜移动以及关键资源的进入,畜牧业生产成本更低,实施这两个管理模式的牧民对贷款的依赖程度较低,且具有较高的还款能力。基于此,本文的结论是不同的草场管理模式由于互惠程度、关键资源进入成本的不同,应对畜牧业生产经营风险的能力也不同,因此对贷款的依赖程度和还款能力也不同。本文所得出的结论为牧区在现有的草场管理模式下构建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缓解贫困方面具有以下政策含义:政策应从规避牧民还贷风险、改善牧民畜牧业生产经营状况及关注牧区异质性方面进行改进。
其他文献
当今世界的网络空间处在不断蓬勃发展的过程之中,目前已经演变成人类的“第五空间”。同时,网络空间也是全球治理和国际规则发挥作用的新兴领域,正在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地带。网络空间的特殊属性使其在表现形式上与传统社会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如网络主权对国家主权的消解问题,网络治理与传统社会治理的冲突等问题。近年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层出不穷,给网络空间治理带来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如“震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最富影响力的现代主义作家之一,他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向人们展示了处在新旧交替时期美国南方社会的历史文化风貌。本文从社会历史文化视角研究福克纳的南方庄园书写。福克纳的三部长篇代表小说《押沙龙,押沙龙!》、《喧哗与骚动》和《去吧,摩西》以南方庄园为背景,分别讲述了萨德本家族、康普生家族和麦卡斯林家族的兴衰历程。福克纳笔下的南方庄园不仅是美国南方社会的缩影,也是社会转型期的特有符号。
林芙美子(1903-1951)是昭和时代有名的“放浪者”,她在作品《放浪记》发表之前一直过着贫苦的生活。《放浪记》发表之后,林芙美子作为作家开始受到关注。林芙美子一生去过很多地方旅行,旅行在她的人生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她的旅行足迹遍布中国内陆、台湾、英国、法国等地。其中她有五次来到中国的“满州”,在五次旅行中,既有个人随心所欲的旅行也有带有政治任务的旅行。本论文将研究视点锁定在林芙美子1930-1
老年人组织器官的老化引起了生理机能的衰退,导致其可能存在更高的医疗服务需求。但相关研究表明,现阶段我国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要量和医疗服务利用水平仍存在差距,一部分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未能得到满足。与城镇老年人相比,农村老年人患病未就诊比例和需住院未住比例更高,有病不医的现象在农村时有发生。本文选用2015年中国健康养老追踪调查最新数据,以城镇老年人为对照组,对不同特征下农村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要、医疗
目前,农村留守人员主要为老年人、妇女和儿童,由于他们年龄、文化和能力有限,对新农业技术认识和接受能力有限,加上长期在落后的农业生产观念影响下,新技术消化、吸收比较缓慢,这是当前我国各地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着的一个比较突出的、普遍性的问题。因此,当前必须要对农村留守人口行为、诉求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从其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根据留守家庭实际情况出发考虑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技术推广方案,才能够保证
“一村一品”是伴随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而生,是农业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选择,目前,此产业模式已经成为推进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大面积推行“一村一品”经济模式的初期,很多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这些问题不会因为“一村一品”经济模式产生的经济价值而将其掩盖掉。为了稳固“一村一品”经济模式的发展,让其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的增长发挥促进作用,我们必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总结一些切实、有用、可行的
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为新时期农村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改革开放后,中央政府通过稳定和强化农户承包经营权、鼓励并激活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等多样手段,不断激发农户投资土地的热情,以推动农业区域规模化经营发展,提高农地经营效率,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然而,当前农地流转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流转效率低的问题,农地流转数量较少、质量偏低,农地的规模经营效益难以充分实现。村干部是农地流转中的重要参与主体,其行为较大程
我国早在1999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最新数据,截止到2017年年末,我省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64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6.81%,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老年人口约以每年3%的速度继续增长,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人养老问题日益凸显。西安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之一,人口老龄化演进趋势与全省基本相同,但在老龄化程度及养老问题上甚至要比全省其他城市更为严重。从2009年西安市第一批试点的居家养老服务
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进一步指出,要完善立法体制机制。(1)由于我国设区的市人大通常年度开会一次,故设区的市的立法工作多由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负责。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律法规权限制定出适应地方发展的法规,就需要根据一定的规范来行使国家赋予的地方立法权,而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的立法程序是设区
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同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语言的交流在这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口译作为最快速最便捷的翻译方法在当今的交流中运用的最为广泛。口译的类型包括同声传译、交替传译和视阅口译等。国家间的交流中,运用最多的当属交替传译。本文以2018年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为研究对象,运用语码转换中的过程控制模型对其中的交替传译进行分析,读者可以从分析中详尽的了解口译过程中的语码转换现象。语码转换作为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