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越调的调查与初步研究——以许昌市越调剧团为“个案”调查目标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cla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越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剧种,其历史约300多年,越调也是河南的三大戏曲之一。主要流行于河南省的南部、东部及湖北西北部地区,河南越调原来的名称其实是越调,为了和湖北越调区别才在原有的名称上冠上河南二字,因其主要的伴奏乐器为“四弦”,又被称为四股弦。河南越调的唱腔起初为曲牌体,清代中叶以后逐渐演变成了以板腔体为主,在板腔体音乐唱腔中穿插入曲牌和小调。河南越调在全国的戏曲艺术中国都有着一定的影响,19世纪中叶到上世纪40年代越调还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戏曲艺术,新中国建立以后带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时期越调艺术也迎来了发展的一个高峰,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涌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文化的同化和侵蚀已经渗入到了方方面面,戏曲艺术这一农耕时代的产物显然已经从人们的文化生活的中心慢慢向边缘化推进。中国古老的戏曲艺术走进了前所未有的低谷,大量越调优秀人才调离了戏曲岗位,大多越调剧院也已经名存实亡,只有以申凤梅和毛爱莲为首的河南省越调剧团和许昌市越调剧团还能正常演出,但资金缺乏,新的剧目难以生成,青年演员大量流失。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的展开,越调这一地方传统戏剧文化也得到了重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被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许昌市越调剧团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毛爱莲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继承人。
其他文献
中国作为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正处于科技迅猛发展同时也无可避免的遭受着文化异化的影响,奔流在科技浪潮中的人们似乎也存在于不知今夕是何年的艺术迷茫状态里。“E时代人”
作为占侗族人口70.87%属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的黎平县是侗族音乐文化资源最丰富和民俗最浓郁的地区,其中的侗族大歌、侗戏和侗族琵琶歌已经成功的申报了世界级和国家级的非物质
建鼓是中国上古时期一种重要的打击乐器,在古代文献中有相关记载,并且在考古发现的铜器刻纹及汉画像石上都有图像反映。1978年,曾侯乙墓还发现了一件两千多年前的漆木建鼓。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