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历史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表明,人类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20世纪以来,关于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已经在国内外受到普遍的重视,协调发展已被公认为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最佳选择。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而且从任何区域范围来看,可持续发展都要求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关系,反过来说,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人和自然关系协调发展的规范。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区面积9.87万km2,占广西国土总面积的41.57%,覆盖了80个县市,是我国最典型、最重要的岩溶区之一。独特的岩溶地貌景观丰富了广西秀丽的旅游资源,同时也带来严重的岩溶环境问题,如石漠化、岩溶塌陷、水土流失、旱、涝、地下水污染等。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点,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在广西49个贫困县中,岩溶石山区就占了44个,其中石山面积超过30%的有28个;全区500万特困人口,400万集中在石山区。要真正实现广西岩溶县级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在了解其生态承载力、经济发展、及两者的协调耦合程度等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综合评估广西岩溶县级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地域分异规律,为制定广西岩溶县域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提供参考。本文在对生态环境承载力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基本概念及理论模式、岩溶地区生态脆弱和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两者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广西岩溶县域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现状等基本理论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以广西27个典型岩溶县(包括一些县级市)作为研究对象,选择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宜耕地面积、地形坡度大于25度土地面积、石漠化程度、植被覆盖率、旱涝耕地面积、人口密度、人均耕地等11项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建立岩溶县生态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岩溶县近年来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工业总产值、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人均粮食产量、境内公路里程、农田化肥施用折纯量、农业人口比重、普通中学数、医院、卫生院床位数等10项影响因子作为岩溶县近年来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指标进行建模分析。因子分析法通过对原始变量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可以从大量的可观测因子变量中通过因子分析计算,把众多的因子变量概括、析取和综合为少数重要因子,并通过对各因子变量的综合得分值进行相对次序排列,从而可以对27个岩溶县的生态承载力和经济发展能力做出分类和排序。在因子分析结果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度和协调度模型,计算出耦合度和协调度,并划分出耦合协调的等级,对岩溶县生态承载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进行评估。通过对岩溶县生态承载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的定性、定量的分析与评估,提出确保广西岩溶县生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岩溶县长期贫困很难保护好生态环境,富裕是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只有控制人口,发展经济,才有可能消除广西岩溶县的贫困状况;同时,增强生态环境意识,保护性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绿色经济和生态循环型产业(生态旅游、农业、工业、教育等),才能减轻对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压力,逐渐恢复和重建广西脆弱的岩溶县级区域生态环境,并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