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主体性思想初探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deli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巴赫金的理论思考中,关于主体性的思考是一个丰富的问题场域。他将行为主体作为关注起点,开始了人类学本体论归旨下的思索探险。巴赫金的思维驻点,从早期道德哲学中的“行为主体”到审美分析中的“不同层面两个主体”,再延伸到复调理论中的“独立的主人公主体”,最后嬗变成民间诙谐文化中的“雅努斯主体”。相应的,我们看到了巴赫金式的主体性内涵:应分、情感意志的语调、外位立场上的审美积极性、对话中自我意识的选择性和执着性、对话中思想形象的生成性和主动性、双重消解性、躯体观等。巴赫金对主体和主体性问题的思考响彻在他多声部理论大厦的每个角落。从根本上讲,巴赫金怀着东正教情怀的珍视之爱,试图解救现代危机下作为真实主体的人。无论是哲学美学中的行为主体自我,还是复调理论中的独立主人公,抑或是狂欢诗学中的雅努斯主体,他们都要求还原分别被自律的理论文化世界、独白性的文学世界、独白性的官方文化世界所挤压的“自我”,表达他们作为唯一性存在的主体性诉求。
其他文献
比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也是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语言研究中的比较,可以是在同一种语言内部进行的,也可以是在不同的语言之间开展的;可以是历时的,也可以是共时的。英
在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里,在几多反映封建大家庭生活的小说中,有一类人,他们衣食无虞却并不感到人生的快乐,因为他们常常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创痛,这类人便是中国现代作家笔下的长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