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现代国家的城市也开始转型。一些城市已经率先提出建立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并着手实施创新行动。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大关,也促使中国提出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想法。中央政府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之后,地理位置靠近东部的安徽省逐步受到重视。皖江城市带设立后,安徽省更需建立大的城市群,强化集聚效应,增强增长极作用。2010年1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合肥成为全国第二批创新型试点城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必将成为目前合肥发展的首要选择目标之一。与此同时,合肥若能够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强化领导作用,也必将在整个创新过程中,具有激励和辐射作用。合肥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对于合肥保持在区域内聚集、整合以及推动持续的创新有着积极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深入分析城市创新能力及其内在要素,对各级政府积极治理城市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本文认为创新型城市是指主要依靠创新资源、创新投入、创新企业、创新产出、创新效率等五个方面驱动发展的城市,对其它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一般体现在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机制体制创新、对外开放创新、企业管理创新和城市管理创新等方面。不仅如此,本文根据合肥具体情况,指出合肥进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即:合肥城市创新战略要与国家战略基调相一致,体现现时性,体现城市定位,实现战略集成,突出搭建创新平台,完善资本市场。在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主要把握以下原则:科学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根据《2011年中国城市创新报告》以及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本文以创新资源、创新投入、创新企业、创新产出、创新效率五个方面,共13个指标作为评价依据,构建了综合评价城市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并通过计算和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获得了每个指标的权重,确立了具体评价模型。然后,本文以包括合肥市在内的安徽省16个市为评价对象。为了便于比较,本文采取阙值法中的Z-score标准化方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最后进行了综合评价值的运算,并对各个城市的创新型建设进行了综合排名,并加以分析。由分析可得到合肥拥有较高的创新能力。究其原因,从准则层方面看,主要是因为合肥在创新资源和创新投入两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地位,在创新企业、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方面也处于比较高的水平。从具体的指标层方面看,主要是因为合肥在每百万人口在校学生数、人均GDP、R&D经费支出与GDP比例和基础研究支出占R&D经费支出比重四个方面处于第一。根据安徽省各市创新建设情况、合肥和国内主要创新型城市建设对比分析以及国际主要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经验,本文认为城市创新是一种全方位、全社会参与、全过程联动的城市整体创新。总的来说,合肥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环节。第一,培育创新主体。企业是最具有创新冲动的社会经济细胞,理所应当地成为创新的主体。第二,建立创新机构、构建城市网络。创新机构让具有不同知识和理念的人汇集在一起,让思想碰撞。创建城市网路,有利于城市企业和其他主体之间的互动学习、合作和创新。第三,设立创新基金。合肥市政府需要加大对支柱产业领域的共性技术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化的投入,引导企业增加对支柱产业领域核心技术的基础性研发投入,以期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第四,培养与吸引创新型人才。科学技术创新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合肥需要在人才竞争上多下功夫。第五,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建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技术基础,推进知识产权的商业化与产业化是建设创新型城市不容忽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