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外汉语教材是汉语学习者了解汉语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提高汉语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工具。各种各样的言语行为如请求、建议、拒绝、批评等,是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学习者恰当实施言语行为也是衡量其汉语语用能力的标准之一。现有研究表明,目前已有研究者尝试分析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言语行为情况,但多局限于多种汉语言语行为分布情况的描写,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对教材使用者语用学习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和追踪情况还比较少。本文将以言语行为理论和关联理论为理论背景,采用质性描写和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首先以《HSK标准教程》系列教材为例,分析请求、建议、拒绝、批评四种言语行为的策略分布情况,其次结合问卷调查法,以泰国曼谷高中生为调查对象,考察他们的汉语语用意识、语用理解和语用表达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教材中四种言语行为策略整体出现频率较高,基本可以满足学习者的交际需求,但在言语行为编排上也存在策略类型和分布过于集中、系统性和层次感不强、复现不足的问题。对泰国中学生的语用调查显示,多数被试能够理解并遵循汉语的基本交际原则,但在理解对方的特定意图以及选用恰当的策略和语言形式表达自身观点时存在较大困难。被试较为常用的请求策略为探询型和需求陈述型;建议和拒绝言语行为策略受社会距离和社会权势调控明显。建议语境中高权势者更倾向于使用陈述句和祈使句,低权势者倾向使用疑问句和祈使句,权势相等者多使用祈使句和陈述句。批评语境中高权势者多采用警告威胁、协商和愿望式策略,低权势者以评议式、提醒式为主,权势相等时更倾向使用协商式和愿望式。被调查者在实施拒绝言语行为时多运用解释原因、许诺和劝说对方策略。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从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得出启示,提出教材编写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重点优先、兼顾其他,循环复现和真实自然的宏观原则。教材编写者在编排具体言语行为时还应注意提供充足语境信息和语用解释,注重语用策略规约化,以及提供多样化、针对性的练习。教师在进行汉语教学时也重视引导汉语学习者总结常用策略,更新策略,树立语用观和语境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