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情境中的后殖民批评

来源 :四川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xssss1111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90年代,后殖民批评理论进入中国,为中国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方法论,这也影响到了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发展。以1993年中国当代艺术首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为起始,这次展览引发了批评界第一次“后殖民”热潮。围绕这次展览,90年代中期在《画廊》《江苏画刊》等主要媒体平台上展开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身份”、“走出东方”的后殖民话题讨论。21世纪初,第三届上海双年展首次采用国际双年展制度,当代艺术“国际化”的问题从“走出去”转化为“引进来”,也引起了后殖民批评议题的转变:中国当代艺术的体制建设。进入21世纪以后,后殖民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词汇和理论概念,显示出了程式化和表层化的倾向。于是,2008的第三届广州三年展以“告别后殖民”为主题举办了巡回研讨会和展览,讨论中国当代艺术界与这种思维模式和理论方法说再见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本文的写作以以上三个展览为线索,通过整理展览主题、作品以及相关评论来梳理中国当代艺术情境中后殖民批评的发展。这三个展览发生的历史语境,不仅说明了展览发生的必然性,也表明了后殖民批评不同阶段所对应的为社会环境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的“身份”讨论,可算是后殖民批评的初始阶段,它对应了中国当代艺术刚进入国际的氛围。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文化、经济全面进入全球化的语境中,后殖民理论在中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此时的中国也在构建国际化的文化形象,当代艺术展览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也学习方法的模式举办国际艺术双年展。后殖民批评不再是进入西方艺术界的策略问题,而是在尝试建立国际视野里中国艺术的主体性。2008年的“告别后殖民”展览,更多的是理论上的反思,其发生与“后殖民”一词的流行化相关,策展人重新分析了“后殖民”一词的确切含义,说明了两个问题: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后殖民”关系的殖民者和被殖民者是有特殊性的,中国当代艺术中常见的东西二元对立过于武断;其次,在新的文化环境中,政治地理学的划分在被知识、文化同一化的现象取代,如果要讨论“后殖民”,21世纪以后的文化经历的是“媒介殖民”。  文章的前四章主要梳理后殖民批评进入中国以及中国当代艺术情境后的发展历程,第五章则是对这种后殖民批评的特殊性进行分析。在中国当代艺术特殊的语境中,后殖民批评表现出了批评对象的多重性、批评的实践性的特点以及作为舶来品在此情境中生效的尴尬。  文章的结论部分,将回到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和批评的层面上,将贯穿于后殖民批评的几个关键词提取出来,通过建立自身的话语体系来消解文化“后殖民”。这几个关键词包括“当代性”、“批判性”和“现代性”,围绕这几个词语产生的矛盾如果得以解决,那么“后殖民”批评所期待的“多元”、“平等”的文化空间就得以建立起来了。
其他文献
《星球大战6》中的球形机器人出现之后,许多人都成为它的粉丝。近日,LG公司也推出了一款类似产品——Roiling Bot。Rolling Bot是一个家居智能球形机器人。当使用者不在家的
当代舞蹈创作中,利用道具编舞是编导惯用的艺术手段之一。编导利用一切贴合自身思想与情感的“身外之物”作为舞蹈道具,通过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巧妙的艺术处理,以有形的“物”——
期刊
PLC具有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是一种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的理想工具,PLC应用在铣床加工方面能够有效提高加工精度和效率.基于此,本文以X62W为例对自动铣床的基本结
期刊
在当下,“现代”已经不是一个时髦的字眼,而且其前卫意义似乎也大打折扣;人们现在口中谈论更多的已经是“当代”。细心体会一下,“现代”似乎意味着一种态度;而“当代”则更多具有一种时尚的感觉。我更愿意从“现代”的意义上来解读张友宪的“芭蕉”系列。  中国水墨绘画需要走向现代吗?这个问题在一百年前的康有为、陈独秀那里就有过斩钉截铁的答案;徐悲鸿则是一个亲身实践者,他不仅以自己的水墨人物、动物绘画实践对中国
作为一种包含景观、建筑、雕塑、壁画等的综合性艺术,公共艺术具有鲜明的公共性、空间性和艺术性特征,它相对于传统艺术形式来说更为复杂。当代城市公共艺术的蓬勃发展并不能掩
期刊
在矿井生产中,通风系统是至关重要的辅助系统,将对井下工作环境、矿井生产效益产生重要影响.而使用负压通风方式,则能使井下通风效果得到有效改善.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对负压通
二十世纪的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同样也是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并试图融合的时期,面对社会变革和不同文化的入侵,中国画尤其是人物画的发展遭到了巨大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