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我国城镇化率、城市化进程均被快速推进,而在此过程中我国失地农民的数量也随之增加。据中国社科院2013年发布的《城市蓝皮书》预测,到2030年,我国会约有3.9亿失地人口需要实现市民化,增量多达2亿。从我国30年来失地农民的市民化进程来看,其发展状况并不理想:大量失地农民仍未能从心理上接受和认同其市民化角色,市民化只是“物化”而非真正“人化”。鉴于此,本文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出发,旨在考察其对失地农民市民化中的行为决策、市民化进程和市民化结果的影响。首先,就社会资本对失地农民理财行为的影响而言,本文在借鉴缓冲储备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推导出了失地农民理财行为决策的理论模型,并利用1581个有效样本分别对四种不同性质失地农民的理财收益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得到如下研究结论:高质量社会资本对四种不同性质失地农民理财收益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低质量社会资本对被动失地农民理财收益无影响,但对主动失地农民则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失地农民理财惯性对其理财收益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非理财性储蓄对失地农民理财收益具有显著的制约作用;理财成本对被动全部失地农民、被动部分失地农民和主动部分失地农民理财收益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但是,对于主动失地农民理财收益无显著作用;收入不确定性对被动失地农民理财收益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但对主动失地农民理财收益则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次,就社会资本对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的影响而言,本文借助群体卷入模型对失地农民社会资本影响其市民化进程的微观心理传导机制及其异质性影响下的市民化进程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整合,并利用多元回归对1155个有效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社会资本对失地农民身份认同和长期归属感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其生活方式则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失地农民身份认同在社会资本与其市民化进程之间具有显著的中介传导效应;社会资本对异质性失地农民的市民化进程具有差异化影响。最后,就社会资本对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结果的影响而言,本文以失地农民异质性为研究切入点,在综合考虑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及政府制度安排等多要素对不同性质失地农民生活水平产生影响的基础上,利用二元Logit模型对1518个实地调查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研究结论:人力资本除对被动部分失地农民不具有显著影响外,对其他不同性质的失地农民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会资本仅对主动全部失地农民生活水平具有正向影响,对其他性质失地农民生活水平则无影响;,政府制度安排对主动失地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具有正向影响,但是,对被动失地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则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基于研究结论从分层管理和差异化安置、失地农民异质性等方面提出了加快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