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66年4月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前的这十七年,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全面转型的重要阶段。为了应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努力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致力于巩固、健全社会主义政权,不遗余力地进行着大规模的社会改造和资源整合。伴随着社会秩序逐步稳定、社会转型不断深化,这一时期国家公文领域的改革也在大刀阔斧地进行着,公文格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形态。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国公文逐步完成了由为剥削统治阶级少数人服务到为工人阶级和广大民众服务的根本转变,在中国公文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建国十七年期间,国家形势和政务需要的变化,对国家通用公文的演变与革新产生深刻影响,使得这一时期的公文出现新的蜕变,除了一般公文所具有的的特征之外,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在文种设立、公文体式、公文文风、流转制度等方面进一步清除旧体公文的封建色彩和残余影响,一系列新兴的行文规则、运作流程得以确立,马克思主义文风得以推广,并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公文体系。中国现代公文的新格局由此打开,这不仅是公文自身向前发展的历史选择,也与社会时代剧变、政治文化氛围、领导人的公文示范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一时期国家公文的演变轨迹,集中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公文现代化转型的过渡进程。一系列公文制度和经验为建国十七年后的文书工作的科学、规范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借鉴,也加快了中国公文从近代系统向现代系统转变的节奏。尽管十七年公文体系的演进有其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和政治痼疾,但其发展进程对于新中国公文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的过渡意义和奠基价值,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国公文全新的现代化发展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