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需求瞬息万变,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客户需求越来越趋向于个性化……,这对企业如何整合资源、快速应对市场变化提出了严峻挑战。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没有一个企业能够强大到独自拥有所需的全部资源并能随时对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做出敏捷的反应。随着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经济全球化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从企业外部(甚至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依靠企业间的联合与协作共同应对市场,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虚拟组织(企业动态联盟)、模块化组织等新型组织形式正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在这种协同运作的环境中,原本由一个企业完成的业务流程(如原材料采购、产品设计、制造、销售等)将分别由不同的组织承担。例如,在合作制造环境中,产品的设计可能是来自于专业设计机构,而制造任务将会由几家制造商来承担,相关采购可能要有几十家乃至上百家供应商来完成。此时,最为关键的问题是能否找到一个方法支持组织间的设计、制造、采购、销售活动,使各个参与企业能够共享信息,将有关的业务流程连接整合起来,使各参与企业能够协同工作在一起,共同应对市场,而这正是协同商务所关注的问题。协同商务(Collaborative Commerce,简称C-Commerce)也叫协同电子商务,其概念是1999年8月由Bruce Bond在其研究报告《C-Commerce:The New Arena for Business Applications》中提出来,并由Gartner Group公司正式对外发布。Gartner Group对协同商务的定义是:将具有共同商业利益的合作伙伴整合起来,通过对整个商业周期中的信息进行共享,实现和满足不断增长的客户需求,同时提升企业本身的获利能力。协同商务概念的提出在企业界引起很大反响,世界著名的咨询公司、新闻出版机构、IT厂商等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SAP、Oracle等软件商也纷纷推出了支持企业间协同商务运作的IT整体解决方案。目前,国内的海尔、联想、一汽大众等企业已开始全面实施企业间的协同商务。针对同一市场需求开展协同商务运作的各企业便形成了一条协同商务链。协同商务链是多条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平行运行,以保证正确数量和质量的产品以高效、低成本的方式到达正确的地点的复杂系统。企业实施协同商务,具有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柔性高、成本低等优势。然而,由于协同商务运行于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其参与的企业数量多、各企业的制度、能力、文化、人才素质等千差万别,业务环节多、业务流程复杂,使得协同商务链在运作中也存在很大的风险;同时由于企业间的相互依赖,导致风险相互影响,相互传递,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波及整个协同商务链。在这种背景下,对协同商务链的风险管理进行全面的研究,对风险产生的机理、风险的评估、风险的控制等进行分析与探讨,对于完善协同商务的相关理论、确保协同商务链的成功运作,帮助协同商务的参与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分为七章。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和目的,并简要概述了当前的研究现状。第二章论述协同商务链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首先定义了协同商务链、给出协同商务链主体模型,然后阐述协同商务链风险和协同商务链风险管理,给出协同商务链风险管理的一般模式。第三章通过对协同商务链风险的辨析,寻找到协同商务链风险的来源和影响因素,总结为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金融风险、网络风险四类外部风险,以及战略风险、组织管理风险、结合管理风险、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协作风险、能力风险等内部风险。第四章在对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协同商务链风险进行评估。第五章提出了协同商务链风险控制的一般策略和控制方法。第六章设计了一个基于Web平台的,运用事例推理技术的协同商务链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最后一章对本文研究作出总结和展望。本文较系统的提出了可操作的协同商务链风险管理的流程和管理的信息系统,将其运用于协同商务链的管理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首先,国内目前对协同商务的研究还刚刚起步,更加缺乏对协同商务链风险管理的全面研究,在这方面,本文有一定的创新性;其次,本文对协同商务链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一个协同商务链的主体模型;第三,对协同商务链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以及风险来源、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传递及风险控制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个协同商务链风险管理的一般模式;第四,构建了一个基于事例推理技术和Web平台的协同商务链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逻辑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