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构建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xlg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繁衍和发展的活的灵魂与根本动力,也是一个民族创造的文化和文明的内在核心部分。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一直给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和智慧来源,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进入新时期,党的十六大提出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十七大也进一步强调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但是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培育和弘扬却面临着种种挑战,比如说如何在文化趋同化的今天依旧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如何在科技发展的视野下实现工具理性和人文精神的更好融合。本文就以科技发展作为研究背景,立足于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实际,以科技发展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为分析框架,从宏观上研究科技发展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构建。   全文一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在绪论里说明了问题的研究意义,评析了民族精神的研究现状,并说明了研究方法以及重点难点等。   正文部分共包括六个章节:   第一章是对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有关理论进行概述,包括民族精神的涵义、一般特征和一般功能。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其基本特征总结为悠久坚韧、博大深厚、经世致用和重德尊道四点。   第二章对科技发展与中华民族精神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首先阐述了科学技术的概念、一般特征和功能,然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科技发展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国古代科技的繁荣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但到了近代,中国科技开始落没,没有产生近代意义的科学体系,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通过对“李约瑟难题”多角度的回答,探寻科学精神和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关系。进入中国近代史,科学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通过“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科玄论战”的洗礼,科学精神开始在国内广泛传播。从现代发展来看,科技发展能够为新时期的民族精神建设奠定物质基础,同时其内含的科学精神又是民族精神的有益补充:而民族精神不仅是促进科技发展的精神动力,而且能够规范科技发展的方向。   第三章是分析科技发展视野下中华民族精神构建的必要性。我国现当代的科技发展需要全民族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促进科技发展的主要精神动力,它不仅激励科技工作者求真创新,对科学研究活动本身也有规范作用。但这种科学精神恰恰是我国传统民族精神中所欠缺的。科技发展的潮流不可逆转,只能适应并迎合,科学精神的融入是新时期民族精神构建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我国民族精神现代性和开放性的应有之义。   第四章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在科技发展视野下构建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科学精神和民族精神具有理论上的相容性。二者的哲学本质是一样的,功能上也有相通之处,思维方式更是体现互补的关系。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是新时期民族精神构建的前提条件之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多民族悠久历史传承的体现。中国文化对异质文化的吸收总是以维护自身文化统治地位为前提的,同时积极吸取不同文化的优秀基因,共同融汇成中国文化。我国的科技发展现状为新民族精神的构建提供现实条件。从构建主体条件来看,党和政府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起到重要的主导作用,知识分子是科学精神建立和弘扬的中流砥柱,国民大众是构建的主体。从客体条件来看,国家对科技发展日益重视,对科技发展的投入日益加大,树立了鲜明的知识价值导向。   第五章对科技发展背景下新民族精神构建的实践探索作出阐述。新时期民族精神的构建包括理论构建和实践构建途径的探索。新时期民族精神在科技发展视野下的构建需要遵循下列原则: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继承性和超越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科技发展视野下中华当代民族精神的新发展包括科学理性精神在人文视野下的新发展,主体创造性精神的发展,法治契约精神的发展三项内容。新时期民族精神的构建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要把科技教育融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去,把科技生活融入到国民日常生活世界重建中去,并结合先进的大众传媒技术实现当代民族精神的构建。
其他文献
诉讼抵销作为防御手段具有法律行为和诉讼行为的双重性质;与反诉相比,诉讼抵销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司法实务中应将诉讼抵销与反诉相区分;抵销抗辩基于的反债权虽在诉讼中被提
工业现场检测布匹的方法多样,但是检测速度较慢;为了快速且全面检测布匹疵点,主要利用自适应网格法对布匹图像进行处理进行;首先利用图像差影法粗分疵点存在的区域,其次利用网格模板把图像区域分成相等的部分,检测疵点存在的区域,在疵点存在的区域,继续缩小网格模板,再次检测疵点的区域,直到不能缩小为止,最后仅对疵点存在的小区域进行图像分析检测疵点;通过实验证明此方法减少图像处理时间,实现快速检测疵点的目的,达
随着司法改革的逐步推进,司法制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司法制度体系中的新成员,案例指导制度自2010年正式确立以来,一直是理论界与实务界的热议话题。自确立至今,最高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