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剪切波速模型建模及其在中国场地分类和场地VS30地图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lin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场地土层对地震动的放大效应研究是地震工程学中一个重点的研究课题。土层的剪切波速是表征不同场地土层对地震动放大效应的最常用参数。国际上,常用土层近地表30m深度范围内的时间平均剪切波速作为描述土层性质的主要参数(VS30)。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尤其是地震区划、地震保险等大尺度的应用中,逐点测量场地土层的VS30是不现实的;在衰减关系拟合等应用中,很多地震台站也因种种原因缺失了台址的VS30数据。这时就需要应用模型拟合所需场点的VS30。有两类这样的模型:一类是利用场点原址的未能穿透30m深度的钻孔外推VS30值,称为VS30外推模型;另一类是利用该场点其他容易获得的参数如地形坡度、地质时代等估计场点的VS30值,称为VS30拟合模型。自2000年以来,多国学者均针对这两类模型的研发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产生了很多应用型的成果。但之前的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1)VS30外推模型只利用钻孔的波速剖面进行外推,没有利用钻孔的其他有用信息;2)绝大多数VS30拟合模型没有考虑样本的空间信息,得出的VS30地图在有钻孔的位置的估计值和实际测量值是不一致的;3)开发模型时没有考虑所采用的样本的有偏性和空间成簇性。本文汇编了中国大陆1万余个工程场地钻孔,形成了工程场地钻孔数据库。本研究建立了新的多参数的VS30外推模型。新模型利用了钻孔的地形坡度、地质时代和土类等信息,提高了VS30外推的精度。研究建立了新的基于地形坡度的VS30拟合模型,新模型以协同克里金法为理论基础,实现了在有样本点的位置模型估计结果和样本点一致。经过与其它基于地形坡度的VS30拟合模型的比对,新模型的性能优于原有模型。提出了一种数据变换方法,该方法可对样本数据相对于样本总体的有偏性进行度量;还提出了一种数据空间解簇方法,该方法可用于克里金方法的半变异函数拟合,对具有空间成簇性的样本进行空间解簇。此外,本研究还对地形坡度、地质时代和土类等3个参数对土层波速剖面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了规律性的认识;对已有的VS30外推模型的性能进行了比对和分析,得出了规律性的认识;对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场地分类的方案尤其是II类场地的分类方案在数据实证的基础上进行了评述;提出了当前常用的采用外部数据建立本地VS30拟合模型的方法是存在较大风险的看法;提出了一个新的钻孔数据库数据结构。在应用角度,本文应用上述理论方法,建立了中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场地类别的定量化转换关系,绘制了中国大陆地区场地VS30地图。
其他文献
中国首颗地球物理探测卫星“张衡一号”(以下简称ZH-1)可获取电磁场、电离层等离子体以及带电粒子空间环境的全球数据并重建全球地磁场和电离层环境及其动态模型,其中的电离层等离子体原位观测载荷之一——朗缪尔探针(Languire Probe,以下简称LAP),可以提供原位电子密度、电子温度观测数据,是ZH-1卫星电离层等离子体原位观测数据的主要数据源。通过前期对ZH-1卫星LAP载荷原位电子密度观测数
厚层第四系堆积区(盆地或平原等)发震断层多以隐伏活动为主要特征,基于上断点的传统活动断层探测技术通常难于约束断层最新活动性质和时代。利用冲积河流对地表形变的敏感性评估断层活动性,是极具潜力的隐伏活动断层研究方向。借助3S技术识别河型异常,可为活动断层的空间展布和性质提供定性和定量依据。本文通过多期遥感影像提取小浪底水库建设前后(1990~2013年)黄河郑州-济南段河道面状水域多期次几何特征,按河
川滇菱形块体前锋部位是指川滇菱形块体的东南部边界,由近南北向的小江断裂带和北西向的滇东南弧形构造带共同组成。该地区地震活动多发且地震强度大,强震活动强烈,为地震学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地震资料。研究区内历史上曾经发生1733年8月2日东川紫牛坡73/4地震、1833年9月6日嵩明杨林8级地震和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7.8级地震,造成了巨大损失。1970年以来发生了 1988年11月6日云南澜沧-耿
五大连池火山是中国东北地区比较典型的新生代板内火山之一,其西侧是大兴安岭构造带,北侧是小兴安岭隆起区,南侧是松辽盆地,火山区主要由北东向断裂控制,沿着这些断裂分布有14座火山锥:南格拉球山、北格拉球山、卧虎山、药泉山、笔架山、老黑山、火烧山、尾山、东焦得布山、西焦得布山、东龙门山、西龙门山、小孤山、莫拉布山。据史料记载,老黑山和火烧山火山在1719年-1721年有过喷发活动。然而,大地电磁结果显示
下午课前在班上发现窗帘被学生弄坏了,于是就展开调查,产生了询问、处理"窗帘"事件以及学生家长来学校维修"窗帘"等一系列事件。
近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32号)部署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8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了《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为便于各方面准确理解政策内容,扎实推动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回答了记者提问。
期刊
基于性能的方法确定重大工程的设计地震动参数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主流方向,而面向一般建筑的基于(倒塌)风险的地震动参数区划也将是未来地震区划的必然发展趋势。通过基于性能或基于风险的方法确定设计地震动参数,可以有效的保证所设计的建筑结构在未来一定年限内具备预期的风险或性能。然而,目前关于基于风险或性能的地震动参数确定方法在我国的研究与应用却十分匮乏。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首先,当
青藏高原周缘被坚硬的克拉通所包围,其北部为塔里木盆地和阿拉善块体,东部为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块体,在边界处形成了复杂的接触构造关系,构造活动强烈。四川盆地西侧分布着一系列大型活动断裂,例如龙门山断裂及鲜水河断裂等,历史上发生过一系列中强地震,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鄂尔多斯块体内部长期以来地震活动性微弱,其周缘地震活动性强烈。因此这些地区一直受到了我国地球物理学领域的重点关注。四川盆地和鄂尔多
本文主要基于弹性均匀介质、弹性成层介质和粘弹性成层介质,通过计算三种不同位错模型(正断型、逆冲型和走滑型)产生的水平面和剖面上的位移场、主应力、面应力和库伦应力变化,分析和讨论上述地壳精细结构对同震及震后静态应力场的影响。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弹性均匀介质,通过模拟计算三种位错模型在水平面和剖面上产生的位移场、主应力、面应力和库伦应力变化,分析弹性均匀介质下位移场、主应力、面应力和
山西裂谷带位于鄂尔多斯与华北地块交汇处,在印度洋板块的挤压和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山西裂谷带内发育一系列断裂,导致该裂谷带结构复杂,是我国华北地区西部强震活动带。川西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缘,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两大板块的强烈碰撞,使川滇地区的地壳产生了强烈变形,地震活动频繁,成为我国最显著的强震活动区域。两个区域均为强震发生区,但是又有其各自的特点。因此开展高精度深部构造环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