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其丰富的内容基本勾勒出了中医学理论的框架,为后世中医学理论和临证实践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内经》中有关燥症的论述是中医学燥症理论的源头,记载有丰富的关于燥症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临证治则的内容。而《内经》以降,至宋以前的文献中,多偏重于对燥症中表现出来的眼睛干涩、口咽干燥、皮肤干燥、手足干燥皴裂、大便干燥等症状的论述。自金代以后,关于燥症的理论论述和临证经验的总结日益增多。刘完素、喻嘉言、吴鞠通、叶天士等人的著作中都有关于燥症病因、病机、病性及临证治疗方药的论述。当代医家在继承《内经》燥症相关理论及历代医家论治燥症的基础上,认为本病病因甚多,病变涉及多个脏腑。本课题通过文献理论研究的方法,以《内经》及后世具有代表性的医学著作为中心,对中医学燥症相关理论及其临证应用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分析、归纳,并加以深入探讨。然后,根据历代医家及笔者导师的临证经验,归纳出常见燥症在临证上的辨治方略,以期为现代临证相关疾病的诊疗提供参考。课题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古代及现代医家对燥症认识的理论文献研究。以内经为起点,对历代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研读,并结合现代医家的认识,对燥症的常见临床症状、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尤其是对宋以后历代著名医家对燥症的认识进行了详尽的归纳、分析。第二部分为燥症的临证诊疗研究。对临床中常见燥症的辨证论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以期为临床中常见燥症的诊疗提供有益的辨治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