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PAEs),被广泛用作增塑剂来提高多种塑料的柔软性。其中,邻苯二甲酸(2-乙基已)酯(DEHP)因其价格低廉和稳定性、流动性、不易挥发而使用广泛。作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素,DEHP具有生殖毒性和免疫毒性等,且长期存在于环境中不易分解,该类化合物被列为优先控制污染物。海洋双壳贝类以滤食性固着生活为主,且能很好富集有机污染物,被认为是监测海洋环境污染的主要生物标志物之一。关于DEHP对热带海洋贝类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的毒理效应研究,尚未见文献报道。本研究选择南海优势经济贝类——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为实验对象,并采用细胞生物学、遗传毒理学以及生物化学等实验方法,从个体、细胞、分子不同水平,研究DEHP胁迫对马氏珠母贝幼虫生长发育、血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及其氧化效应、胚胎DNA损伤以及不同组织中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分析其剂量-效应关系,以筛选出敏感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探讨DEHP胁迫对海洋生物的作用机理,为化学物质引致的海洋环境污染的早期预警以及生态风险评估提供依据。研究成果如下:1、DEHP对D型幼虫的发育有显著影响,同一浓度组的死亡率与染毒时间呈正相关,48h半数致死浓度为51.15mg·L-1。在测试的浓度范围内,不同胁迫时间段,幼虫的死亡率随染毒浓度升高而上升,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染毒后48h D型幼虫的畸形率随染毒浓度的增加而上升,呈较好的剂量效应关系,并有畸形的个体形态。结果显示DEHP胁迫对马氏珠母贝D形幼虫的发育有明显的影响,进而可能影响其种群结构。2、DEHP胁迫对马氏珠母贝胚胎细胞的DNA有明显的损伤作用,且随着染毒浓度的增大,彗星尾长(TL)、尾矩(TM)明显增加,彗星尾部DNA含量上升,三个指标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DNA的损伤与暴露浓度间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此外,随着曝污时间的延长,从4h至16h,尾长(TL)、尾矩(TM)、彗尾DNA含量(Tail DNA)明显增加,而染毒后16h后达到最大值。表明DEHP对马氏珠母贝的DNA分子结构具有一定程度的破坏性。3、DEHP胁迫对马氏珠母贝血淋巴的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和脂质过氧化水平具有明显的影响。DEHP染毒两周后,血细胞数目随DEHP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细胞膜稳定性和吞噬活力受到影响,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总谷胱甘肽含量(T-GSH)含量升高,MDA含量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表明机体对其胁迫产生了氧化应激反应。在所测试的指标中,血细胞计数对DEHP的胁迫最敏感(LOEC<0.5mg·L-1),细胞膜稳定性和脂质过氧化水平的敏感性次之(LOEC<2mg·L-1)。4、DEHP胁迫对马氏珠母贝不同组织的抗氧化酶活性具有一定的的影响。染毒后10天,鳃组织中的SOD、GPx、GST的活力均受到显著影响,其中SOD的活性对DEHP的胁迫最敏感,LOEC<0.5mg·L-1。肝胰腺中SOD、GPx酶的活力出现受到显著抑制的情况,其中GPx对DEHP的胁迫最敏感,LOEC<2mg·L-1。5、马氏珠母贝血淋巴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抗氧化酶活性及胚胎细胞的DNA的损伤状况,可以作为海洋环境中DEHP污染的敏感生物标志物,应用于海洋污染的早期预警和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