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水稻土中的铜、锌、砷和氟及其向糙米转移规律的研究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wf3281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福建漳州和泉州两个地区的39个水稻样品及相应的表层土壤为材料,研究了土壤和糙米中铜、锌、砷、氟含量状况,土壤铜、锌、砷、氟有效度变化规律以及土壤铜、锌、砷、氟向糙米转移规律。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结果: 1、本省水稻田未遭受明显砷污染,但部分样品铜和锌含量已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土壤铜、锌、砷、氟的有效量分别与土壤全铜、全锌、全砷和全氟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全铜含量与土壤游离铁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全锌含量分别与土壤粘粒和土壤游离氧化铁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全砷含量与土壤游离铁含量成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全氟含量与土壤粘粒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土壤粘粒和游离铁有利于水稻土锌、砷、氟的富集。 2、除铜以外,水稻土锌、砷、氟的有效度(有效量/全量)不同程度受土壤元素全量、有机质含量、游离铁含量、粘粒含量及土壤pH的影响。土壤锌有效度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锌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砷有效度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游离氧化铁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氟有效度与土壤全氟含量和土壤p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游离氧化铁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这些相关可以为调控水稻土中铜、锌、砷和氟的有效性提供依据。 3、糙米铜、锌、砷、氟含量分别为2.31~5.68 mg.kg-1,15.28~45.23 mg.kg-1,0.056~0.382mg.kg-1,3.83~11.45mg.kg-1,只有部分糙米氟含量超过食品卫生标准,铜、锌、砷均无一超标。糙米铜、锌、砷含量与土壤铜、锌、砷全量及有效量均无相显著相关,但糙米含氟量与土壤全氟及有效态氟含量分别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 4、分别以土壤铜、锌、砷、氟全量和有效量为基础计算了土壤铜、锌、砷、氟向糙米的转移系数。铜全量基转移系数在0.024~0.232之间,有效基转移系数在0.086~1.283之间;锌全量基转移系数在0.0503~0.486之间,有效基转移系数在0.909~19.266之间;砷全量基转移系数在0.007~0.056之间,有效基转移系数在0.625~6.08之间:氟全量基转移系数在0.008~0.022之间,氟有效基转移系数在0.422~12.165之间。四种元素的全量基或有效基土壤-糙米转移系数均与土壤元素全量或有效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小麦秸秆和风干土样在不同温度、湿度和土壤碳氮比条件下的混合培养,模拟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和秸秆分解。测定秸秆和土壤有机质分解过程中CO2释放量、土壤微生
  本文以川西北红原县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红原县境内不同退化程度和不同类型土壤的区域调查、取样、及相关分析,对境内土壤特性与土壤退化
近年来,我国玉米产量过盛,整体价格下降,吉林省又是玉米种植大省,因此想提高经济效益,需要对其进行结构转型。长期的生产实践证明,间作模式的农业生产在经济与生态效益方面要优于传统的耕作模式。本研究在吉林省梨树县试验站,以玉米大豆两种作物间作为研究对象,设置4:2(四垄玉米两垄大豆),3:2(三垄玉米两垄大豆),2:2(两垄玉米两垄大豆),2:1(两垄玉米一垄大豆)四种间作模式,以及玉米、大豆单作,共六
摘要: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课程设置上“全课程育人”,思政课教学向专业教育渗透,专业教育向思政课教学渗透,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在时间维度上“全程育人”,根据学生从入校到毕业不同时段要求,明确不同思想政治教育项目;在空间维度上“全方位育人”,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校园育人氛围;在主体参与上“全员育人”,构
本研究在对山东省主要设施栽培基地的设施类型和土壤状况进行大面积调查和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上,选择设施种植面积比较大、管理水平较好的五个地点-寿光、济阳、肥城、广饶
<正>4K作为超高清晰度电视系统(UHDTV)的一个"通俗"的称谓,在影像圈里早已耳熟能详,几年前,4K的概念在市场上出现时,那也是曾经万众瞩目,从摄像机广告到电视卖场,无处不在的4
本文以5个不同温度型冬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水培试验、盆栽试验和发芽试验等研究了NaCl胁迫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比较了各小麦品种种子萌发和幼苗耐盐性差异及幼苗吸收、累积Na~+特性的异同;初步探讨了外源钙、硅、钾对盐分离子吸收及小麦耐盐性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NaCl胁迫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0~150mmol/LNaCl处理对小偃6号和NR9405发芽抑制作用较小,对陕229和RB6
时代发展使人类社会物质生活逐渐丰富,这是公认的社会进步标志,也正是这种逐渐的富足让服饰中发簪和领带这种小东西从高度的实用性演变为繁复的装饰品.可是,同样还是随着时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