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开始向服务经济转型。目前,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球总产值的70%以上,全球已经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此外,服务业还成为引领全球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在国际服务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服务业也获得了较快发展,服务业的增加值、吸纳就业人数以及服务种类不断增加。总体来看,我国服务业发展前景良好,但与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发展相比,我国服务业总体比重不高,层次较低,而且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也逐渐显现出来。加之国内对资源有效利用的不足与资源总量的限制,决定了我国经济增长不可能持续地依赖于生产要素的投入。如何提高技术要素的创新,减少劳动与资本要素的投入,才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突破点。要提高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关键是要形成创新的中国要素,这种要素离不开我国巨大的本土市场规模。鉴于此,本文在阐述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与本土市场规模的相关概念和测算方法的基础上,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主要从本土市场效应、服务业产业创新和本土市场需求等角度展开。其次通过分析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以及需求因素对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总结出了需求规模和需求结构对服务业发展的不同情况。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数理分析和理论机制上给出本土市场规模对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理论支撑。最后,本文利用非参数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系统测算了2003—2013年我国服务业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基于服务业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建立模型,加入相关控制变量,将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分解成技术效率指数(EFCH)和技术进步指数(TECH)。研究表明,以市场规模促创新的假说在整体上是成立的,本土市场规模能够带来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分行业研究显示,本土市场规模对不同行业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具体分析。从作用机制上看,本土市场规模对服务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人力资本和资本密度等途径传递,而对外开放度对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的影响有限。针对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结果,本文在最后一章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虽然本土市场规模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中得到了验证,但并不是在所有服务业中都能够体现出这种效应。因此作者认为本土市场规模的正向作用是以服务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为前提的,政策制定者应当要注重服务业在国内市场需求的引导和发掘,努力培养具有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促进产业创新。另外,企业自身应该充分利用本土市场规模带来的集聚效应和竞争效应,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本土企业在国际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