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教育开始分化为典型的两极,即以服务于科举考试为主的传统经学教育和以传授实用技术、语言等为主的新型教育。中国近代数学教育作为掌握西学、西艺之基础而得以广泛的发展。洋务学堂、书院、新式学堂、教会学校纷纷开设数学课程,民间翻译西书、编纂丛书、兴办报刊、创立社团等广泛地进行数学知识的传播,但科举制度与数学教育之间的矛盾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本文第二章讨论了清末科举制度改革中付诸实施的三个举措——废八股、改策论,增开算学科和开经济特科。算学科的设立将西方科学技术第一次引入到中国传统的抡才典制之中,它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但由于考试难度大、范围广,要求苛刻,它对数学教育所起的作用并不明显。
第三章讨论了洋务学堂和改革后的书院中数学教育与科举制度之间的关系。洋务学堂以京师同文馆开设天文算学馆招科甲正途人员引起的争论为例,旨在说明数学教育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很难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封建官僚士大夫保守的学术观念。书院中的数学教育虽与经学教育并重,且学生多为各省生员,但在“中体两用”的指导思想下,数学教育始终未能摆脱“实用”的范畴,很难向理论化发展。20世纪初,癸卯学制的颁布使数学教育开始步入正规,此时的科举制度仍阻碍着新式学堂的发展。1905年,科举制度终因其与学堂教育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而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四章列举了1898-1900年湖北经古场中算学考试的典型题目。这些题目即涉及到中国传统数学中的勾股、垛积、天元,也有西方数学中的几何、代数、三角,题型即有计算题、也有证明和画图题,与中国传统数学考试相比有了明显的进步。但这种考试也暴露出诸多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