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提供的FNL(Final Analyses)1o×1o分辨率、时间间隔为6h的再分析格点资料,结合可用的观测资料和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模式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结果,对2016年5月2-4日发生在东亚近海岸的强爆发性气旋(中心气压加深率大于2.0贝吉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了详尽地描述,同时对其形成机制进行了详细研究。并且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北半球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期间爆发性气旋的时空分布特征。对2016年5月发生在东亚近海岸的强爆发性气旋形成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气旋在发展过程中,200hPa上高空急流与冷锋前暖平流及系统前部正涡度平流的作用均能引起高空大气产生强辐散,从而促使低空减压产生强辐合,加强了气旋附近的上升运动,为气旋爆发性发展提供有利的动力条件。冷锋前后的冷暖平流增强,加大了冷锋前后的温度梯度,促使锋区斜压性增大。对流层顶附近大气减压、等压面升高,产生强辐散,促进高低空大气之间抽吸作用的增强,低层大气辐合加剧,水平风涡度加大,气旋爆发性发展。气旋前部偏南急流与水汽通量轴及水汽通量辐合区叠加,为暴雨天气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暖湿气流沿冷锋向上爬升,使中空大气斜压性增强,低压系统发展,地面气旋受干冷空气入侵强度减弱。高低空低压系统强度发展不一致,导致系统在中空产生断裂,高低空低压系统脱离,地面气旋被冷空气占据,填塞消亡。能量锋区南北两侧次级环流的存在与强降水的产生密切相关。偏南气流沿能量锋区爬升,使气旋中心附近上升运动增强,促进高空闭合环流的发展。次级环流强迫产生的南向的气流与气旋北侧低空的下沉气流产生辐合抬升,使气旋偏北一侧上升运动增强,生成狭窄的能量锋区,从而引起强降水。WRF3.3.1模式合理地再现了此爆发性气旋的发生发展过程。对300hPa和700hPa高低空急流的演变,气旋爆发前后急流核的传播方向,以及700hPa上相对湿度场特征及演变过程,模式都有很好的模拟,只在强度和位置上略有偏差。对北半球的爆发性气旋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月是爆发性气旋发生发展的高峰月,冬季爆发性气旋的强度要强于其他季节,随着强度增加,爆发性气旋发生的次数越来越少;两大洋的西海岸为爆发性气旋发生的主要区域,太平洋发生爆发性气旋的频率要高于大西洋,并且在纬向性分布上太平洋爆发性气旋的发生区域相较大西洋约偏南10个纬度;阿留申地区没有爆发性气旋发生,格陵兰-冰岛有弱的爆发性气旋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