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经历了自1861年以来最长的一次上涨周期,油价从最初的每桶25-30美元暴涨至2008年七月份的每桶接近150美元,五年之内上涨了四倍多。随后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引起石油价格剧烈下跌,石油价格从147美元跌至40美元以下,半年多的时间跌幅达70%,下跌速度史所罕见,随着金融危机的逐步化解,石油价格逐渐回升,2011年每桶石油价格顺利突破100美元,但在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下,石油价格又开始震荡运行。作为石油消费第二大国,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对我国经济运行和国家战略安全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石油价格的波动特点,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以及对石油价格做出有效的预测,从而为我国应对国际石油价格波动风险提出有效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本文在回顾和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定性地分析了石油价格的影响因素,得出石油作为具有商品和金融双重属性的产品,其价格不仅受到实际供求的影响还受到美元汇率、石油期货价格等金融变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根据石油价格的波动特点和石油属性的演变,本文将石油价格波动分为1980-2002年、2003-2010年两个阶段,并对第一阶段的石油价格建立联立方程模型,以此来预测2003-2010年的石油均衡价格,得出2003-2010年的实际价格高于石油均衡价格,存在超均衡石油价格。在一阶段石油价格模型的基础上,对石油超均衡价格、石油期货价格、美元汇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得出石油期货价格和美元汇率是超均衡石油价格的格兰杰原因,前者对超均衡价格的影响长期为正,美元汇率对超均衡价格的影响短期为正,长期为负。最后本文利用MGARCH-BEKK模型对石油期货价格、美元汇率、石油超均衡价格之间是否存在波动溢出效应进行了检验,得出石油期货价格对石油超均衡价格有单项波动溢出效应,石油超均衡价格对美元汇率有单向波动溢出效应,石油期货价格与美元汇率间存在双向波动溢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