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乳脂以三层磷脂膜包裹甘油三酯内核的脂肪球结构存在,人乳脂肪球(Human milk fat globules,HMFGs)特殊的微观结构是影响脂肪吸收代谢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不同泌乳期HMFGs与结构相关的粒径、脂质组成等理化特性的研究结论存在较大差异,其微观结构及对乳脂消化的影响还不明确。为此,本论文研究了泌乳过程中HMFGs结构相关性质的变化规律及微观结构在模拟婴儿体外消化过程中对脂质消化特性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以多种荧光探针对母乳脂质组分进行标记,并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三维立体结构。结果证实了HMFGs具有由脂肪球膜包裹内部甘油三酯的空间结构,磷脂非均匀分布于脂肪球膜上,存在鞘磷脂富集的液相有序区域(也称脂筏域)与液相无序区域,并观察到HMFGs上含有一定比例的细胞质残余物(也称新月区),由此支持了存在“脂筏域”与“新月区”的观点。其次,研究了泌乳过程中HMFGs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分析了不同泌乳期包括初乳、过渡乳和成熟乳共计134个母乳样本中HMFGs的粒径、表观电位和脂肪酸组成等指标。结果显示,HMFGs的粒径从3.77±0.95μm增加到5.09±0.88μm,伴随Zeta表观电位值由-6.23±1.14 mV降至-7.32±0.63 mV。初乳的脂肪含量较低(3.07±1.03%),同时,中链脂肪酸(12.21±3.87%)、超长链脂肪酸(4.09±1.07%)及饱和脂肪酸含量(39.36±3.65%)相对较高。随后测定了12个前乳(单次泌乳的前5 mL)和后乳(婴儿吮吸后泌乳的5 mL)样本的粒径和脂质含量等指标,结果显示,乳脂含量由3.13±0.95%显著增加至4.73±0.38%,粒径由4.00±0.59%增至4.25±0.56%。上述结果表明,随着泌乳过程的推进,HMFGs的一些与其结构相关的理化指标发生了规律性的变化。最后,利用优化了的模拟婴儿体外脂肪消化体系,研究了HMFGs的粒径及膜结构对脂质在胃部和小肠中消化的影响。结果显示,新鲜母乳在胃相消化过程中保持脂肪球结构,在肠相中脂肪球结构逐渐被破坏;同样时间内新鲜母乳在胃部和小肠的脂解程度分别为9.84±3.00%与65.64±4.76%,而通过高压均质制备得到的粒径较小(0.77±0.12μm)、膜结构破坏的母乳在胃部和小肠的脂解程度更高(分别达到15.77±1.66%与77.04±2.70%),其脂肪球在消化过程中更易聚集;模拟母乳的大粒径婴儿配方乳液的脂解程度、胃相消化的粒径分布与脂质形态更接近于新鲜母乳,这主要源于其结构上与HMFGs类似;与新鲜母乳的脂肪酸组成类似的标准婴儿配方奶粉的脂解程度较低,粒径分布也极不稳定。由上述结果显示,HMFGs微观结构的变化对脂质消化过程中的粒径分布、脂解程度、脂质形态等将产生影响。本论文对HMFGs进行了更直观的三维结构表征,研究了HMFGs在泌乳过程中与结构相关的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以及HMFGs的粒径及膜结构对脂类消化的影响,为未来新型婴儿配方奶粉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