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板块结构下的文学研究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n25036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在梁庭望先生的“中华文化板块结构”理论下,进行的文学研究。“中华文化板块结构”具体分四个文化圈和十一个文化区:即中原旱地农业文化圈,包括黄河中游文化区和黄河下游文化区;北方游牧狩猎文化圈即森林草原文化圈,包括东北文化区、内蒙古高原文化区和西北文化区;西南高原农牧文化圈,包括青藏高原文化区、四川盆地文化区和云贵高原文化区;江南稻作文化圈,包括华中文化区即长江中游文化区、华东文化区即长江下游文化区、华南文化区即珠江流域文化区。其中,中原文化圈文明程度最高,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圈。“中华文化板块结构”是根据自然生态、经济生活、民族分布、文化丛而划分。中华各民族文学即由四个板块的文学构成。 本文运用“中华文化板块结构”理论,以四大文化圈为核心,在整体文学观下,采用宏观论述与具体阐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中华多民族文学综合研究。构建了文学研究的整体框架,即区域文学特征、横向文学关系、纵向文学发展。力图解决中华文学的文化背景问题、区域文学的特征问题、不同区域的文学关系问题、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文学的关系问题、文学发展趋向问题。探究出中华多元一体文学格局的脉络。 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是导论部分,第二章至第四章是主体部分。 第一章:叙述了中华文化板块结构的理论来源;总结了当前文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困境,归纳了学界探索的成果及其局限,提出了中华文化板块结构理论所能解决的问题;指出了本文研究所要具备的整体文学观以及宏观论述与具体阐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归纳了所借鉴的前人研究成果,说明了论文结构的框架。 第二章:探究区域文学特征。在各个文化圈的地理、经济、民族、文化的背景下,着重分析了中原旱地农业文化圈的格律诗、北方游牧狩猎文化圈的英雄史诗、西南高原农牧文化圈的创世史诗、南方稻作文化圈的叙事诗之形成原因。还分析了各文化圈文学语言气质差异及其成因,总结了边疆三个文化圈少数民族文学的共性特征。 第三章:探究横向文学关系。以边疆三个文化圈的少数民族文学为整体,与中原文化圈的汉文学进行关系研究。从体裁、韵律角度,研究了互相补充关系:从题材、语言角度,研究了互相吸收关系;从作家人品、文艺思潮角度,研究了互相影响关系;从产生新的文学样式角度,研究了互相融合关系。 第四章:探究纵向文学发展。主要研究了文学从区域共性到个性、从个性到趋同发展的过程,总结出文学“共性→个性→共性”的发展规律。关于“文学区域共性到个性”,则着重分析了区域共性产生的因素以及文学个性的特点;关于“文学趋同发展”,则着重分析了中华多民族文学的趋同发展历程、母语文学、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 结语部分概括文章创新之处,指出研究不足及其可供拓展的空间。
其他文献
铁凝的创作既带有时代女性创作的共性,同时也有她个人的独特体悟。从善良的礼赞生命到理性的批判人性,从启蒙叙事到与日常生活化叙事的结合,铁凝经历了各种创作上的尝试。期间,有
汉语递进复句在语言交际活动中,尤其是在书面语中,使用频率较高。作为复句的一种,递进复句具有逻辑性强,关系相对复杂的特点。留学生在使用递进复句时经常出现各种偏误,因此,对其习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以报刊为主的现代大众传媒登上历史舞台,对中国现代文学,特别是现代长篇小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报刊的大量问世及其对长篇小说的大量连载,改变了长篇小说的生产
1990年代以后,中国大众媒体进入产业发展期,一种全新的传播语境或者说媒介化环境形成。大众媒体由幕后走向前台,主动介入文学的生产与传播活动,将文学置于文化产业的行列,用媒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