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地表温度逐年升高,节能减排是当务之急,行政监督处罚手段虽可行但不长久,最终还是要依赖市场化方式,由此产生了碳交易市场。国外的碳交易体系发展较早,相对成熟,尤其以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为代表,2005年成立,发展至今全球规模最大。而中国碳交易市场采取由试点向全国推进的方式,最早的试点城市深圳,启动于2013年,其他城市相继运行。目前,中国碳交易市场按照自下而上、由区域到全国推广的模式平稳运行,但各个试点尚未形成统一的交易规则,呈现散而杂的特点,虽已提出建立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但实施过程凸显复杂性与艰巨性。建立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统一碳交易市场,形成统一的碳定价机制,不仅对解决国内气候环境问题有重大积极作用,对于在国际气候变化领域提高领导力也意义深远。文章采用博弈论的方法对当前中国碳交易的初级市场、二级市场进行分析,得出目前的定价机制存在监管多中心化、交易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等明显弊端,易导致企业发生道德风险谎报碳排放量,形成多个碳价格,不利于全国碳交易市场的统一化。而新兴的区块链技术以去中心化、分布式记账的明显优势被提出应用在各个领域,虽然在碳交易市场的应用尚未成熟落地,但已有企业参与投资实验研究,且区块链在能源交易方面的应用优势不断被提出,由此,本文尝试性地探索该技术在碳交易市场的应用可行性,利用区块链可追溯、P2P网络等两大核心技术,与碳交易结合起来,建立一个新的碳交易价格发现机制。得出结论:引入区块链后,由于信息完全透明,且碳排放权可追溯,在初级市场,可大大简化原先的监管体系,弱化第三方核查机构的作用,以最低的成本实现信任,政府可直接将配额发放至企业手中。此时,对于政府而言,最优的分配政策应是对高排放企业实行严格约束政策,对低排放企业实行宽松分配政策,由于减排成本差异,通过碳交易可将高排放成本转移至低排放成本企业;而二级市场中,区块链构造了企业间直购碳排放权的交易环境,且由于准入无门槛,随着区块链节点的增多,交易者越来越多,市场趋向于完全竞争,最终企业的报价决策遵循边际减排成本原则,高于边际减排成本的企业会被淘汰出局,最终形成了一个激励减排的价格信号机制,调动企业减排积极性,促进企业自觉淘汰落后产能,实现经济转型,这也是碳交易提出的重大意义。文章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尝试性地探究区块链技术在碳交易领域的应用,结合中国当前碳交易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区块链技术的原理特点,分析应用的可行性,主要针对中国当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碳定价机制问题,试图建立一个可行的市场化的碳价格发现机制,助力于中国碳市场全国化的早日实现。但由于区块链技术本身存在许多难题,应用场景落地较少,应用环境也不完善,现实中仍处于实验摸索阶段,文末对此提出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