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高低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而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评估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的基础。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甘肃省是一个自然条件复杂多样、生态环境脆弱的省份,农业基础设施较薄弱,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村贫困现象较严重。作为西北地区的一个主要的粮食生产区,2009年粮食总产量高达906.2万吨,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但是甘肃省是一个典型的旱作农业省份,粮食生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严重,如何提高甘肃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对甘肃省1985-2009年25年的粮食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人均粮食产量三个指标分析了甘肃省的粮食生产情况。运用比较分析法通过对全国粮食单产、人均粮食占有量和甘肃省内部不同地区粮食单产、人均粮食占有量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甘肃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偏低,且不同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差别较大。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影响甘肃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几个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性认识:影响甘肃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可以分别概括为土地利用状况,农业生产条件,自然灾害,价格因素和政策因素等,其中,土地利用状况是影响甘肃省粮食综合生产力的最重要的因素;农业生产条件是影响甘肃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且是提高甘肃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出发点和突破口;水资源、冰雹等自然灾害是影响甘肃省粮食综合生产力的最基本约束因素。基于以上分析,根据甘肃省具体情况得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依靠科技进步,引进优良品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良水土利用方式,突破水土资源的约束;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以及促使政策的实施落实到实处;提高机械化水平,合理及平衡施肥,提高复种指数;有效灌溉面积的增加都能极大的提高甘肃省粮食综合生产力水平。在目前生产条件下,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大科技含量与技术投入力度,发展多熟制的间作套种,提高复种指数等是提高甘肃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方向。并借助回归分析方法对甘肃省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趋势预测,得出结论甘肃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还有较大的增长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