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俗文化空间是基于文化空间提出的一个人类学概念,也是文化空间重要的组成类型。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存了多种类型的民俗文化空间,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集合体,其不仅具有由传统民居、古迹等组成的物质文化形态空间,更具有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形态空间,是一个功能复合的文化空间,也是作为民俗文化空间研究的最佳单位。同时,民俗源于村落,将民俗学的研究方向回归村落是民俗研究的趋势,而且民俗文化空间是一个整体概念,符合民俗学关注民众生活的过程和找回民俗情景的要求。但随着传统村落的快速消失以及村落面貌的迅速改变,与其共生的民俗文化空间也在迅速地湮灭,对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空间的研究和保护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尤其是对少数民族传统村寨。以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空间为研究对象,对传承传统村落民俗文化、保护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和历史文化遗产、延续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村寨特色及把握日益复杂和分化的村落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少数民族文化、身份、观念的认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深入了解传统村落的民俗文化空间,笔者综合运用田野调查法、社区研究法、文献研究等方法,基于人类学文化空间理论的指导,从民俗学的视角提出民俗文化空间概念,并以贵州务川龙潭仡佬族传统村落的民俗文化空间为民俗事项的研究对象,运用列斐伏尔“空间社会学理论”为分析维度,关注民俗文化空间的空间实践、表征的空间、空间的表征,对务川仡佬族传统村落的民俗文化空间进行了空间的维度分析和意义解读。文章研究选取了仡佬族民俗文化空间中的三个典型方面——民居主体典型而日常的生活空间、反映村落社会关系的社交文化空间、凝聚民族集体精神的节日文化空间,从空间实践、表征的空间、空间的表征三个维度对仡佬族民俗文化空间的三个典型方面进行逐个分析,得出他们的物质特征、象征意义、社群效用等,并将其与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观念等要素相联系,分析之间的内部关系,把握传统村落村民生活模式的不同层次、历史演变、核心价值观念、文化认同感以及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空间概念和模式的研究,了解到仡佬族民族传统村落是以宗族血缘为基础,以民族信仰为纽带,以礼仪制度为规范,形成的传统特色少数民族村落。礼俗文化意识、祖先崇拜意识、趋吉心理意识贯穿了仡佬族人民俗文化空间的三种类型,成为维系日益复杂和分化的村落社会关系的基础,使村落社会关系更加的稳定。与此同时,仡佬族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空间还承担着民族认同、道德教化、心理调适和传播文化的功能,成为维护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培养新仡佬族子女、调节日常生活心理以及传播仡佬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仡佬族民俗文化空间蕴涵着的民族核心价值观念以及展现的空间意义,对凝聚民族集体精神、传承民族民俗文化、延续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村寨特色、保护传统村落都具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