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是最古老的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支持和促进农业发展是一个政府永恒的职责和主题。财政是保障国家政权运行、维护民众利益、促进经济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是国家支持和调控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深入开展财政支农问题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首先对农业产业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指出农业的本质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这也是农业区别其他产业的主要标志;农业是具有多功能性的产业,不仅具有经济生产功能,还具有生态环境、社会文化和政治稳定的功能。文章对农业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并不会随着产值份额的下降而降低,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有很强竞争力”的道路。本文中阐述了财政基本理论。结合原有的学术背景和工作实践,作者指出,应该建立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跨学科、多角度的财政问题分析框架,并综合运用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领域的理论对财政学的核心范畴财政体制、财政政策、财政预算和财政支出进行分析。为了建立财政与农业之间的理论联系,本文提出农业市场属性和政府属性的概念,从经济学和政治学的角度指出农业具有较强的政府属性,为财政介入农业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然后分析了财政支农体制、财政支农政策、财政支农预算和财政支农支出等问题。在财政支农体制分析中,主要指出了中国横向财政支农体制和纵向财政支农体制的权限划分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在财政支农政策分析中,分析了财政支农政策目标和财政支农过程现状,指出目前财政支农政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方向。在财政支农支出的分析中,根据相关数据,对我国的财政支农支出规模和结构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本文利用财政支农理论对北京市的财政支农实践进行了分析。从北京60年的财政实践中,总结了北京财政支农的主要领域及其变化规律。在对北京市财政支农体制的分析中,通过北京市财政体制的变迁分析了财政支农事权与财权变化规律,然后在分析了北京市财政系统内部农业财政机构的变迁过程和北京市农业行业主管机构变迁的过程的基础上,对北京横向财政支农体制和纵向财政支农体制的权限划分进行了分析。在对北京市财政支农政策的分析中,主要通过具体案例特别是北京市2008年出台的设施农业扶持政策分析了北京市财政支农政策的过程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博弈斗争。在对北京市财政支农预算分析中,指出北京市财政支农预算的特点在于存在大量的市对区县的专项转移支付,并对部门预算过程和专项转移支付预算过程分别进行了分析。在对北京市财政支农支出的分析中,主要分析了北京市财政支农规模和结构,指出,虽然北京的财政支农规模逐年增长,但是财政支农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仍然较低,北京市的财政支农力度仍然较小;在对北京市财政支农支出结构的分析中,主要指出农业基本建设投入不稳定并且呈现下降趋势,区县承担了大部分支农事权。在对财政支农支出效益的分析中,通过产出效率和产出弹性的分析,指出北京市的财政支农支出效果不佳。最后,本文对北京农业的发展和财政支农工作进行了展望。根据北京市的实际提出,北京农业未来发展要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功能、构建完善的产业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农业、加强区域合作并不断提高农业的国际化水平。然后提出未来北京财政支农机制的改革方向。在财政支农体制方面,要明确各个主体的职责权限、扩充财政部门的预算审核力量和强化人大的权限、适当增强农口部门的预算自主权、合理划分市与区县的事权和支出责任,逐步提高区县政府的财力保障水平;财政支农政策方面,要建立完善民意表达机制,提升财政支农政策的法律层级,提高财政支农政策的执行力;在财政支农预算方面,要推动预算全面公开、细化预算编制、提高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加强预算监督和绩效考评;在财政支农支出管理方面,要确保财政支农支出依法增长,加强专项资金管理,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提高农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