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独具各自的特色。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鄂伦春族是属于我国现今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人口总人数约8000余人,在漫长的历史和生活中鄂伦春族创造了灿烂的历史和文化。白银那鄂伦春民族乡的桦树皮制品工艺在我国少数民族工艺中独具特色。这也反映出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艺术创造力。每一种桦皮工艺制品都是制作者思想情感的一种诠释。在当下鄂伦春族创造的桦树皮制品工艺带给我们使用和审美功能的同时也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问题。勤劳的鄂伦春人依然努力保护着自己民族的桦皮工艺文化,因为这些工艺与其语言、服饰、节庆、葬丧、饮食、婚姻等传统民族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民族文化的浓缩和体现。鄂伦春族人民生活的地方有着丰富的桦树皮资源,于是他们因地制宜,通过对桦树皮制品材质的了解,就地取材的开始学会使用桦树的表皮去制作各种用于日常生活的桦皮工艺制品。这种独特的少数民族工艺技艺也是该民族历史、艺术及文化的结合体。白银纳鄂伦春人制作出大量便于携带和具有使用功能的各类桦树皮工艺器具。大到桦皮船、桦皮摇篮等,小到桦皮碗、桦皮包等,这种桦皮制品工艺文化,基本上已经覆盖了整个北方的鄂伦春族。鄂伦春族通过桦皮制品的外观诠释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由于该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鄂伦春族也通过桦树皮工艺制品文化,反映出他们重要的文化信息。鄂伦春族主要聚居在我国北方的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的大小兴安岭一带,地处东经120°约至130。,北纬50。约至54°之问。鄂伦春族的人主要集中在纬度较高的地方,属于寒温带季风性气候,经常会受到冷空气的影响。气候条件的恶劣,交通的闭塞,生产水平低下等各种因素,当地的人们很难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各支系之间也没有太多的交往和联系,整个民族的发展很落后。直到解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当地政府开始对鄂伦春族进行大整理,从改善交通开始,提高当地人们的思想觉悟,人们开始与外界有了接触,从而鄂伦春族的人们受到外界思想文化的冲击。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物质财富,且知道怎么去利用自己的财富去实现自我价值。笔者开始了进一步的了解,主要以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桦皮工艺制品为研究个案,在许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的通过地理学、艺术人类学、审美人类学、历史学等各学科来观察和分析鄂伦春族桦皮工艺制品的外形、材质、装饰手段、制作工艺。进一步了解鄂伦春族桦皮制品工艺中映衬出来的宗教观念、民族心理、艺术审美及情感寄托等。研究桦树皮制品工艺对弘扬少数民族艺术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采访、文字记录、录像、等手段记录了制作桦皮制品的整个过程。在当地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笔者到居住地区,对鄂伦春族桦树皮工艺制品进行深入的调查和了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面对鄂伦春族的桦皮制品工艺在传承和发展中出现了新举措和选择。论文的思路主要来源于实地考察、走访和查阅文献资料等,进一步加深了解鄂伦春族对桦皮工艺制作的整体过程。对调研的第一手资料,进行详细的整理和归纳,总结出白银纳鄂伦春族桦皮工艺制品的艺术内涵的所在之处,再结合当代传承的需要,梳理出白银纳鄂伦春桦皮工艺制品在未来发展中的艺术规律,进而在此基础上继续发扬我国少数民族工艺制品的发展方针。整体分析,本文试图以点带面,运用承上启下的写作手法,把白银纳鄂伦春族的桦皮工艺制品的研究变为主体内容,承接出现今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发展浪潮中会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该文主要以白银纳鄂伦春族民族乡的桦皮制品工艺为研究主体,也同时还原了其他北方地区鄂伦春族桦皮工艺制品的真实发展情况,对鄂伦春桦树皮工艺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