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肠易激综合征(IBS)作为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明显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可导致饮食摄入不均衡及亚临床营养不良。饮食因素在IBS症状的诱发及加重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饮食调整治疗能够使IBS患者受益,其中益生元可能是缓解IBS症状的食物成分之一。本研究主要目的是:(1)调查饮食因素在IBS症状的诱发、加重与缓解中的作用,调整饮食对IBS症状和营养状况的影响;(2)初步探讨益生元治疗IBS模型大鼠的作用和可能作用机理,为益生元治疗IBS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材料和方法(1)连续纳入2011年2月-2011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符合罗马Ⅲ标准诊断的IBS患者58例,填写“IBS与饮食关系研究调查问卷”及“微型营养量表(MNA)问卷”,侧重于回顾性调查患者进食后出现IBS症状的食物和/或饮食习惯,并收集患者对此采用的应对方法。(2)避水应激试验(WAS)建立IBS大鼠模型(WAS组),评估体重、应激期排便行为、12小时粪便颗粒和含水量以及腹壁撤退反射(AWR)评分。造模结束后给予益生元低聚异麦芽糖(IMO)灌胃治疗(WAS+IMO组),与对照组、蒸馏水灌胃的造模组(WAS+水组)进行比较,评估体重、血清白蛋白、12小时粪便颗粒和含水量、全肠道通过率、腹壁撤退反射评分、扫描电镜观察回肠黏膜上皮超微结构、新鲜粪便菌群分离培养计数和ELISA法测定血清细胞因子IL-10、IL-12、TNF-α,评估低聚异麦芽糖干预后对IBS模型大鼠营养状况、排便行为、胃肠道动力、内脏敏感性的影响,观察低聚异麦芽糖干预后肠道上皮黏膜超微结果变化、肠道定植菌群改变;研究避水应激造模和干预后大鼠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研究发现:①IBS患者普遍同时存在多种食物/饮食习惯诱发因素,其中冷食(66.67%)、辛辣饮食(61.11%)、生食(53.70%)、油腻饮食(53.70%)、奶制品(不包括酸奶)(37.04%)是最常见的5种诱因;②65.31%的IBS患者通过选择性食物剔除治疗获得症状缓解,主要剔除的膳食因素包括辛辣饮食(79.50%),其次是冷食(77.30%)、生食(65.90%)、油腻饮食(56.80%);部分患者采用饮热水/热水袋热敷(16.33%)或热粥(12.24%)的方式以获得症状缓解;③IBS患者食物诱因的个数和体质指数(BMI)(P=0.016)、MNA评分(P=0.038)正相关。上述结果表明饮食与IBS症状发作和缓解关系密切。动物试验结果显示:①WAS造模后大鼠体重增长较对照组缓慢(271±26g,n=16vs294±13g,n=8,P=0.007);②WAS造模期间大鼠1小时排便量较对照组增加(12.19±2.713粒vs1.13±1.885粒,P=0.000),其中不成形粪便比例增加(22.19±18.15%vs0.00±0.00%,P=0.000);③WAS造模后大鼠在20mmHg压力扩张结直肠时腹壁撤退反射评分较对照组增加(1.91±0.51,n=16vs1.11±0.29,n=6,P=0.002),结直肠扩张疼痛阈值下降(31.88±5.69mmHg vs48.00±8.39mmHg,P=0.000);④对IBS模型大鼠给予IMO干预后(WAS+IMO组)在40mmHg压力扩张结直肠时腹壁撤退反射评分较WAS+水组下降(2.52±0.88,n=7vs3.52±0.36,n=5,P=0.020);疼痛阈值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39.86±11.75mmHg,n=7vs51.00±2.76mmHg,n=6,P=0.133);⑤)WAS+IMO组全胃肠通过率较对照组加快(66.93±4.85%vs58.87±5.27%,P=0.042);⑥对肠黏膜上皮超微结构观测发现,WAS+水组腺体开口大量分泌颗粒,局部微绒毛脱落,杯状细胞形态皱缩,杯状细胞上大肠杆菌聚集,上皮细胞间距扩大,微绒毛细小密度不均;WAS+IMO组较WAS+水组显著好转;⑦WAS+IMO组肠道菌群中拟杆菌计数较WAS+水组显著下降(4.25±0.24vs4.57±0.28,P=0.035);⑧三组血清IL-I0、IL-12和TNF-α水平无显著差异。结论(1)冷食、辛辣饮食、生食、油腻饮食、奶制品是IBS患者最常见的食物诱因,选择性食物剔除治疗能够帮助IBS患者缓解症状,饮热水、热粥或热水袋热敷也是较有效的缓解症状手段。IBS患者食物诱因的个数和症状严重程度有关,但不恶化患者营养状况。(2)避水应激试验能够导致大鼠体重增长缓慢、胃肠道动力的改变和内脏高敏感,可作为IBS动物模型。低聚异麦芽糖干预能够明显改善IBS模型大鼠的内脏高敏感,改善肠道运动功能,恢复WAS对大鼠肠道黏膜超微结构的破坏。低聚异麦芽糖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肠道条件致病菌繁殖产生的。